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立法會建制派團結百利無一害\王剛

時間:2016-10-05 03:15:12來源:大公網

  新一屆立法會產生後,未來走向令人憂慮。面對愈來愈不利的形勢,佔立法會四十一席多數的建制派,沒有分裂的本錢。縱使在不同政策上有不同的取態、在不同議題上有各自的主張,但在愛國愛港的大原則下,在促進香港繁榮穩定的大局之下,建制派應當摒棄成見,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維護立法會的有效運作。

  如果建制派無法做到最起碼的團結,立法會的控制權一旦被反對派奪走,建制派的每一位議員也將面臨無法推卸的民意壓力與歷史責任,這是廣大市民所不願見到的結果。

  新一屆立法會將於下周三舉行首次大會,屆時將選出新任立法會主席。建制派和反對派本周一分別開會,討論大會主席及多個委員會正、副主席人選。大部分建制派同意由在上屆立法會擔任內會主席、主持會議經驗豐富的經民聯梁君彥競逐主席,民建聯李慧琼和保險界陳健波則分別競逐內會主席及財委會主席。為防止反對派「拉布」,建制派傾向包攬財委會及工務小組正副主席;對於發展和政制等爭議較大的委員會,亦傾向正副主席皆由建制派議員出任。

  這一結果,總體上維持了建制派的團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關於推選立法會主席一事上,建制派自九月四日立法會選舉結束後,一直未能完全達成共識。多位地區直選的建制派議員聲稱有意競逐。即便是建制派已形成指導思想後,仍然有不和諧聲音。例如,新界西立法會議員、新民黨的田北辰對推選主席一直耿耿於懷,早前在一個電台節目中便說出一些「氣話」:「一個建制派票王(田於新西得票逾七萬)要輸給一個四屆自動連任、冇選票嘅議員,都要有機制令人心服口服。」他又說,在立法會主席一事上,不少人覺得「有好多無形之手喺度干預我哋」;記者問及無形之手是誰,田說:「大家都假設係西環,係咪?」

  筆者寧願相信這是「氣話」,而不是刻意製造分裂。反對派一直試圖利用主席一職的推選去做文章,甚至於出現「合縱連橫」的「策反」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在立法會正式開始之前,在建制派內部撕開裂痕,最大限度地製造分裂現象。因為只有塑造建制派的分裂,才能有利於反對派的一系列反政府、反中央的策略。例如,已有反對派聲言,大會一開始便會提出引用權力及特權法去查「橫洲事件」、查「UGL事件」等等。如果建制派連立法會主席一事都無法形成必要的共識,甚至要將矛盾擴大化、公開化,顯然是「親痛仇快」之事。

  田北辰議員議事水平高,「直腸直肚」,過去在立法會積極有效發聲,與反對派辯論時針鋒相對,令人印象深刻,已成為建制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主席一職,他的確是一個可考慮的合適人選。但既然建制派內部已形成了共識,雖然仍然有人質疑這種共識,但作為團隊的一員,應當接受。事實上,主席只有一個,建制派無論有多少人參選,最終也只會選出一個人來當,必然會有「失意」的候選人。但選舉就是這樣,民主協商,少數服從多數,這些應當予以尊重。

  實際上,前日建制派新任「班長」、商界(二)廖長江在建制派協商會後的一番話,值得高度稱讚。他當時稱,建制派傾向支持梁君彥出任立法會主席;被問到建制派支持梁是否中聯辦意思,他說:「係咪中聯辦意思?我相信唔係囉。」他指從田北辰面部表情可見,知道對方很失望,但認為既已有逾半建制派決定支持梁做主席,就不用初選,希望大家以大局為重。

  什麼是大局?大局就是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是立法會的有效運作,是遏制反對派奪權亂政的政治形勢判斷與民意需要。在大局面前,總需要犧牲一些個人的利益,但建制派是一個團結的整體,不論過去發生過怎樣的爭論,相信建制派所有議員應當會有足夠的政治認識。

  不論是對大局着想,還是從建制派議員的個人利益而言,維護建制派的團結,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立法會主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位,根據基本法第七十二條,立法會主席行使多項職責,包括:主持會議;決定議程,政府提出的議案須優先列入議程;決定開會時間;在休會期間可召開特別會議;應行政長官的要求召開緊急會議;立法會議事規則所規定的其他職權等等。顯然,這些職責並非僅僅局限於在立法會內部的事項,而是牽涉及與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的重要事項。這就對新主席提出另一個要求,即能超越黨派利益,能有效協助並推進議會在有序情況下正常辯論議案。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梁君彥堪稱最合適的人選。他四次連任議員,從政經驗豐富;擔任過內會主席,這一職務是立法會內除主席外最重要的一職,過去一屆他有效主持了內會,對議事規則非常熟悉,對破壞會議的言行能作出果斷決定,得到建制派的多數認可。

  相信由他擔任新一屆立法會主席,能在最大限度上主持好會議、遏制破壞會議的行為,同時能有效溝通各派議員,這才符合整體社會的需要。

  在團結建制派、維護立法會的有效運作,建制派每一位議員都負着使命。意氣用事,最終讓反對派奸計得逞。四十一位建制派議員,相信不會讓這一幕出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