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摸底」無罪 溝通有理

時間:2016-09-28 03:15:07來源:大公網

  說到近期論壇的關鍵詞,「摸底」一定能排前三位。政府就橫洲計劃進行的非正式諮詢,被反對派和部分傳媒演繹成了私相授受的負面動作,再加上時常把八萬四千票掛在嘴邊的新界西候任議員朱凱迪「一錘定音」的「官商鄉黑」指控,多年以來行之有效的「摸底」工作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十惡不赦之事。這也難怪,反對派和部分傳媒向來最擅長的就是,將複雜的事件簡單化、概念化,再用大字報式的方法去批鬥和妖魔化一個議題,藉此「人格謀殺」對手。2012年,反國民教育時,他們就將「國民教育」等同於「洗腦」,以此來恐嚇家長、欺騙學生。

  「摸底」其實在古今中外都是常見之事。筆者近日就找到一個有趣的摸底例子,是蔡子強在他的一本書中寫到的。當年移民加拿大的港視主席王維基,想出利用「回撥」的方式來鑽空子,提供廉價長途電話服務。但王擔心自己會誤觸法律地雷,便先寫信給港英政府「摸底」,獲當時任經濟司的陳方安生及電訊管理局局長艾維朗回覆,兩位高官還給「魔童」詳細解釋相關法例,讓他吃下了定心丸。於是,王維基便從加拿大回港成立香港城市電訊,以「回撥」做招攬,自然是生意興隆。香港電訊此後曾一度指城市電訊侵權要求電管局介入,但曾經耐心回信給王維基的電管局一直力撐「魔童」。

  王維基的這個故事簡直就是反對派日日要狙擊的「官商勾結」的經典案例。為何這麼多年都無人過問?到了橫洲事件,反對派就一擁而上,向「摸底」全面開炮。其實,這不過是一場政治表演而已。事實上,反對派自己與政經界也不時有「摸底」、「摸酒杯」之事發生,因為凡事都需要溝通,「摸底」不過是一種溝通方式,毋須大驚小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