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九龍灣的零碳天地是香港首座成功達到零碳排放的建築物。葉頌文表示,零碳天地是他暫時參與過最滿意的作品。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為了理想,你可以去到幾盡?」出身草根的葉頌文(Tony),為了一個建築夢,苦讀不倦,終成為擁有六個學位,集工程、設計、建築專才於一身的全能建築師,曾勇奪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更是環保創新範疇備受矚目的綠建專才。成功來之不易,但為Tony帶來滿足的不是個人成就,而是用家的肯定,「好的建築不應該只是專家講,更應該由用家評價」。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位於九龍灣的零碳天地是香港首座成功達到零碳排放的建築物,亦是Tony有份參與的環保建築項目之一。Tony說,零碳天地是他暫時參與過最滿意的作品,不只是工程在15個月時間內完成,克服不同困難達到零碳排放,更讓他滿意的是零碳天地能夠融入社區,讓大家都能享受這個空間,「這裏沒有高高豎起的欄杆,大家都可以進來參觀、在草地坐坐,甚至有人會來拍婚照,建築就是希望創造大家都享受的空間」。
喜歡畫畫、設計的Tony,自小有個建築夢,雖然年幼時對建築認知不多,但覺得建築與人的關係密切,希望工作能與人分享,「平面設計幾秒之後可能已經被人忘記,時裝設計每季都可以不同,唯有建築設計是長存的,也一定為人所使用」。
波折重重追夢心意更堅定
讀中學時開始自修美術,為修讀建築鋪路,但Tony的追夢之路較其他人更坎坷,四遇波折,歷時十年才完成讀建築的夢。1995年大學選科希望修讀建築,但結果入讀的是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已經準備好portfolio,但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而由於家庭經濟環境不允許隨便轉科,Tony完成大學課程。畢業後工作了三年,還清助學貸款,Tony始終念念不忘建築師夢,於是毅然辭職,再次報讀港大建築系課程。
但命運似乎喜歡跟他開玩笑,因為差幾日未達到非聯招成人學生(mature student)25歲的要求,Tony第二次申請修讀建築亦以失敗告終。當時覺得不甘心的Tony甚至衝上港大希望有個解釋,結果遇上港大龍炳頤教授,兩個陌生人在街上談了20分鐘,「他問我有沒有去過西藏?有沒有離開過香港?告訴我讀建築要開闊自己的視野,多聽不同的聲音,叫我不要執著在香港讀建築」,他想通了,不一定要在港大讀建築,但讀建築的心意變得更堅定,「我覺得他對,但我還是想讀建築。」
適逢香港城市大學和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合辦建築學士課程,幾經波折,Tony最終成功獲錄取,在2001年開始修讀有關建築學士課程,「第一次全情投入讀建築,真是『正』,不斷砌model,雖然一邊工作一邊讀書,但很享受」。他其後更以優異成績畢業,是該課程首個獲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頒授優異成績的校外生。
不過,猶如《西遊記》唐僧師徒取西經卻先要經受劫難的情節,Tony考獲建築學士學位後,向港大申請修讀建築碩士課程,明明是同屆三名申請者中成績最優秀的,卻亦是唯一不獲邀面試的人,轉折爭取到面試機會卻被兜頭潑冷水,「當年是黃維仁和劉秀成教授面試,他們直接對我說我們不會收你,劉教授說『這個社會有多一個多點想像力的工程師,價值會比多一個則師(建築師)高』,我明白他講跨界別的重要性,但要我不讀建築,那當然不行,於是我說即使要我再讀學士一年級、二年級也行」,結果Tony一周後收到錄取通知信,他至今不明所以,估計當日兩位教授是要給他考驗。
「好建築更應由用家評價」
付出過的努力不會白費,汗水最終會換來收穫。Tony耗時十年,終於成為香港註冊建築師,並是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英美等綠色建築認證組織的認可人。他現職呂元祥建築所環保設計副總監,專注環保建築設計及研究,公餘致力推廣環保建築及青年公益活動,現並擔任香港建築師學會內務部副主席、香港建築中心副主席、香港綠色評議會綠色建築專家、躍動菁專創會人及香港基督教青年會董事等多項公職。
Tony說,先後修讀過包括工程、建築、城市設計等六個學士及碩士學位,不同的專業背景,令他更方便跟其他人溝通,畫圖則時亦會比其他人多走一步,「工程師習慣step by step,建築師就通常會天馬行空想完再看看是不是可行,有時建築師畫圖可能未想到結構的問題,而有相關背景你可能會考慮多一些,更容易取得平衡」。
踏過崎嶇不平的路,終於完夢成為建築師,現在眼中什麼才是好的建築?思索數秒,Tony肯定地說:「好的建築不應該只是專家講,更應該由用家評價。」身為建築師,擁有代表作,固然能更有說服力,但他更重視的是,當用家住在自己設計的建築物內,享受舒適的環境、和諧的鄰里關係,過着他們嚮往的生活。Tony近年致力推廣環保建築,認為綠色建築除了節能減排,更重要是改善人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