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邵看樓市/早賣樓卻成既失利益者/資深測量師 邵志堯

時間:2016-09-16 03:15:24來源:大公網

近期樓巿在英國脫歐之後再度活躍,新樓一手成交量是近九年之新高,買樓的準買家要由室內排隊至戶外,要經歷日曬雨淋數個小時,又要賭運氣(因為發展商賣樓現時一般採用登記抽籤方式定揀樓次序,以示公正),才能買得心頭好,有些買家更誇張地形容,比要中六合彩還要高興,但傳媒一如既往只會在報道時,冠以樓市「瘋了、癲了」去形容,究竟真金白銀拿出數百萬元買樓的人有問題,還是只是作旁觀者的傳媒朋友更有話語權呢?

在QE(量化寬鬆)致現金不值錢的時代,人們為了自保去購買磚頭保值,是一個理性的選擇。過去數年曾有無數原是有樓人士,被一些社會的知名人士如學者、分析員、經濟學家、政府官員恫嚇,說樓市已進入瘋狂狀況,會像九七年一樣,會有三、五、七成跌幅,有些人真的怕淪為負資產;又有些人希望高賣低買,從中獲利。這些人若果沒有賣掉房產,幾年過去不但享受樓價升幅,又可在低息環境之下供完三至五成樓價。

然而當他們決定賣樓的那一刻,雖然能拿回逾百萬元現金,但隨之的租樓等市跌幾年間,租金卻不斷上揚,反而有機會蠶食了其本來留作再入市的首期資金。隨着政府推出調控措施愈來愈多,首付需要更多和壓力測試只會更加嚴謹,他們要重新上車更難,一個錯誤決定由既得利益者變成既失利益者,落差之大造成家庭很多爭執時有所聞。

有些夫妻由於其中一方堅持把自住物業售出,並希望當樓價回落兩至三成才再低價入市。誰不知事與願違,樓價反而大幅上升,原先反對出售物業的配偶一定會有怨言,磨擦肯定走不掉,他們不單蒙受金錢上的損失,還失去家庭的和諧,雙重打擊並不是每一個人能抵得住,一定要找些人來作發泄對象。

香港政府、發展商和業主便是目標,把他們妖魔化是最容易的事,將樓價上升的原因推到他們身上便可以神聖化當初自己愚蠢的決定,人要承認自己出錯和否定自己是很難的,在現今互聯網的年代找個同樣思維的群組很容易,他們在群組中互相扶持丶強化信念,要回頭再自置物業更難,因為目前要出現低於他們當初賣樓價格是不可能的事情,既失利益者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心裏的包袱更大,他們比從未買過樓的人有更大的心魔,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筆者按:就上周四刊載於A7版的「邵看樓市」專欄內,因筆者手民之誤,錯寫新世界百貨店舖數目資料,謹此致歉,現更正如下:「新世界百貨2014年至2015年6月前,經營管理三十九家自有店及四家管理店,而2015年6月至2106年6月間,只關閉兩家自有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