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一任立法會主席任重道遠

時間:2016-09-15 03:15:14來源:大公網

  新一屆立法會將於下月十二日正式開幕,誰將當選成新一屆立法會主席,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實際上,以當前政治形勢而言,立法會主席一職的重要性、艱巨性,都是歷屆所無法比擬。關鍵原因即在於,新立會已形成「建制」、「泛民」、「本土」三分之勢,七名激進勢力進入,勢必激化議會內的政治鬥爭。以往的「拉布」、流會乃至暴力對抗,必將不斷升級增加。面對如此形勢,新主席必須由資歷深厚,有擔當、敢決斷、孚眾望,且熟悉議事規則的議員擔任,才能掌握好議會節奏。有此能力者,議會內寥寥可數,最適合人選已是呼之欲出。

  目前媒體報道可能參與競逐的建制派議員,最少有四人。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非建制派」無人表態、不敢競選?事實上,若有機會的話「非建制派」豈會不去爭奪;如果選舉結果是「非建制派」大勝的話,他們必然不會放過任何機會。而客觀事實是,建制派在此次選舉中共奪得四十一席,維持了立法會絕對多數地位,掌握了議會主導權,反對派才無處入手。當然,需要警惕的是,為了達到分化建制派的目的,反對派有可能採取投票策略,破壞主席選舉,這是後話。

  回到主席一職最適合人選問題上,選出怎樣的立法會主席,將決定未來立法會整體效率,決定議會能否有效運作、決定香港社會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主席已遠非一個「榮譽」職銜,亦非簡單的「班長」形象,而是一個與「一國兩制」能否有效落實相關,具有憲制意義上的超越黨派利益的非常重要的中樞角色。

  首先,必須確保議會不會「亂」。不論持何種立場都必須承認一點,新一屆立法會不論是議會格局、黨派利益還是對抗手段等等,都與往屆有巨大差異。從格局而言,以往「建制派」對「泛民主派」已經不合時宜,換成了「建制」、「泛民」、「本土」的所謂「三足鼎立」格局。這種格局說明議會內部勢力平衡已經打破,預示了一個趨勢,這就是議會內部鬥爭將會更加嚴重。

  傳統「泛民」政黨如民主黨、公民黨、工黨、社民連等,為了回應不斷激進的支持者,與政府間的可談判空間必定會進一步縮窄,「出位」抗爭的手段亦會層出不窮;而新當選的七名激進「本土」議員,為了落實在選舉期間提出的激進「本土」主張,必定會以「不合作」態度議政,而為求有別於傳統「泛民」,抗爭手法或對話方式將會「別出心裁」。總而言之,新一屆議會極可能完全顛覆以往議會風格,理性辯論將會愈來愈少,極端「表態」式言行會成為「新常態」。

  面對如此惡劣議會環境,要確保立法會能履行最基本的通過議案職責,將是極其困難。這就對立法會主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新主席必須要有足夠深議會經驗,需要有效主持議會高度責任感、決斷力,面對破壞議會極端言行必須能果斷採取必要措施,亦要廣泛溝通調和各方利益,難度相當高。

  其次,必須確保有效支持特區政府的依法施政。根據基本法第七十二條,立法會主席行使多項職責,包括:主持會議;決定議程,政府提出議案須優先列入議程;決定開會時間;在休會期間可召開特別會議;應行政長官要求召開緊急會議;立法會議事規則所規定的其他職權,等等。顯然,這些職責並非僅僅局限於在立法會內部事項,而是牽涉到與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的重要事項。這就對新主席提出另一個要求,即能超越黨派利益,能有效協助並推進議會在有序情況下正常辯論議案。

  「非建制派」必定會全力破壞特區政府施政,能否與特區政府展開有效溝通、能否有效掌握立法會運作,能否得到大多數議員認同與支持,不僅關乎立法會本身,更將影響全社會利益。

  而從建制派本身角度而言,有人主張應由「地區直選」產生的議員當主席,認為這才更有「認受性」雲雲。這是似是而非的理由。且不說根本沒有這種規定、慣例,即便是從實際情況來說,反對派難道會因為立法會主席是「直選」議員就「放一馬」?在新議會環境下,只要是建制派,反對派是不可能有任何「善意」的。要「直選」議員做主席,根本就是反對派分化伎倆。另一方面,如果建制派一名直選議員去做主席,意味着在「分組點票」上,建制派便會少掉關鍵一席,得不償失。

  從以上角度看,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梁君彥堪稱最合適的人選。他四次連任議員,從政經驗豐富;擔任過內會主席,這一職務是立法會內除主席外最重要的一職,過去一屆他有效主持了內會,對議事規則非常熟悉,對破壞會議的言行能作出果斷決定,得到建制派甚至是部分反對派議員認可;他亦能有效溝通各黨派議員,最大程度上促進各方協商會談。相信由他擔任主席一職,能在最大限度上主持好會議、遏制破壞會議的行為。可以說,梁君彥是立法會主席不二人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