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展示的當年《大公報》複印件,「陝北軍事形勢轉變」等標題清晰可見。
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有個名為哈達鋪的小鎮,承載着厚重的革命歷史,成就了「一張報紙定乾坤」的革命傳奇。
1935年9月,剛走過茫茫草地的紅軍,又在臘子口與敵軍激戰,部隊人困馬乏已到極限。9月18日,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哈達鋪,部隊和群眾很快就融成了一片。哈達鋪雖小,卻是甘南藏區至隴南的交通要道,亦是當地的商貿重鎮,物產豐富,店舖林立,正是紅軍重要的補給和休整站。9月21日中共中央進駐後,紅軍給每位戰士發放一塊大洋改善伙食,「一頭過百斤重的肥豬只要五塊大洋」,戰士們終於吃上了數月來的第一頓飽飯。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當年接待過紅軍的周尚仁老人,在2021年接受《大公報》採訪時仍清晰記得這段往事,「彷彿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紅軍紀律嚴明,愛護百姓,雖然我那時才12歲,但也知道要擁護紅軍。」
《大公報》提供重要軍情資訊
「《大公報》就放在我家附近的郵政代辦所,聽說當時紅軍一到哈達鋪,就直奔郵政所收集報刊資訊。」當時,面對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軍情資訊至關重要,而此時《大公報》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
「陝甘不僅有紅軍、有游擊隊,更有一大塊革命根據地。」《大公報》刊登的這則消息,把毛澤東的目光和長征目的地,從「到中蘇邊界去」轉到了陝甘根據地。
「到陝北去!」這項決定成為紅軍長征的又一偉大轉折,不僅令紅軍成功落腳陝甘,更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嶄新征程。哈達鋪的轉折,對推動全國抗日運動高潮起到了關鍵作用,《大公報》的這則消息堪稱「一張報紙定乾坤」。
如今,哈達鋪郵政代辦所仍保留着當年模樣,櫃枱上堆疊的《大公報》、模擬紅軍閱讀報紙的場景,彷彿重現了那段長征歲月,街頭到處是宣傳紅軍的雕塑,今日的哈達鋪早成了熱門的紅色旅遊景點。在鎮中心的十字路口,《大公報》的紅色雕塑下「紅星照耀新征程」的紅色大字標語,默默向世人訴說着小鎮的厚重革命印記,以及「一張報紙定乾坤」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