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9月14日訊(記者何進昇)市區重建局的中環街市活化項目補充方案,終獲城規會通過,意味市建局隨後向屋宇署提交建築圖則,以及向地政總署補地價後,就可以正式動工。但中環街市日後的營運模式仍未有定案,消息透露,市建局考慮打破過往保育項目由單一營運者負責的模式,在中環街市每層引入一個營運者經營。
城規會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討論市建局提交的補充方案,確立部分面向德輔道中的外牆改裝成玻璃幕牆,並保留13個街市檔位。委員廖迪生擔心,市建局保留的攤檔只屬裝飾之用,因為與攤檔附近空間的關係不大,攤檔營運亦可能有困難,亦有委員關注保留攤檔會與周邊空間特色不匹配,擔心零星的原有攤檔會很快結業,未能凝聚街市的整體氣氛。
建築設計公司代表回覆指,設計並不是「為保育而保育」,計劃原意亦不是要將建築物活化成街市用途,而是希望活化後可為中環一帶提供公共空間。
市建局代表在會上指出,暫時仍未決定營運模式,中環街市由於有不同元素,街市攤檔不會逐個租出,故可能會有多於一個營運者。市建局期望街市活化後,建築物外形設計重新加入1930年代的橫向線性設計,但強調要配合毗鄰連接恒生銀行的行人天橋,因此設計上有一定限制。
市建局過去的文物保育項目,包括代政府管理的上環西港城、自資進行的灣仔動漫基地,均是外判予單一營運者。消息人士稱,中環街市由「漂浮綠洲」轉為簡約方案後,不會是一個大商場的方向並無改變,但具體用途意見紛紜,至今未有共識。市建局為中環街市項目特別設立的專責小組,已經多次討論,認為最大難題不在建築工程等硬件,而是活化後用途,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正是應否維持過往的單一營運者模式。
中環街市大樓有三層,消息人士透露,市建局內部有討論應否採用多一個營運者的模式,例如按照不同樓層的不同功能,分層批予不同營運者營運,好處是營運者可各自發揮創意,出招吸引人潮,令中環街市更多元化,但也擔心各營運者可能「撞橋」,推廣策略重疊。
就城規會通過中環街市補充方案獲批,市建局發言人表示高興,將在短期內向屋宇署提交修訂建築圖則,預備開展工程,並繼續與地政總署跟進批地事宜。市建局須就中環街市地皮向政府支付補地價,正就具體金額與地政總署磋商,會否因為參考同區奢侈品、零售名店市值而變成「天價」,以及是否願意注資市建局為保育活化工程「埋單」,現階段未有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