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9月11日訊(記者曾敏捷)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指,保育本港歷史建築需要公眾群策群力,當局正研究如何按照歷史建築的規模、樓宇狀況及文物價值,向私人業主提供保育的經濟誘因和協助,鼓勵他們參與保育歷史建築。
陳茂波在網誌提到,香港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已由初期主要由政府主導,發展至近年探索出多元的保育模式,着重與民間的互動和夥伴合作。他特別提及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牟利松構以社企形式,活化由政府擁有的閒置歷史建築,四期計劃中已完成活化八個歷史建築項目,包括石硤尾美荷樓及雷生春,吸引超過257萬人次參觀,並獲四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保護獎項,計劃第五期將於年底前推出。
在私人建築方面,陳茂波指,政府希望鼓勵更多私人業主參與保育的工作。除了優化維修資助計劃外,當局正研究如何按照歷史建築的規模、樓宇狀況及文物價值,向私人業主提供保育的經濟誘因和協助,並加強宣傳推廣。
陳茂波認為,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育工作發展到今日,不可再單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與公眾群策群力。當局冀未來能進一步與公眾討論,研究如何提供適當、具吸引力、並善用公帑的經濟誘因,鼓勵更多業主保育私人歷史建築,強調局方對各種建議都會持開放和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