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6月27日訊(記者 孔雯瓊)今天,德國商業銀行在滬發布《「一帶一路」倡議(BRI)重塑中國企業行為及形象》白皮書,顯示「一帶一路」正在改變中國企業現在的融資方法,未來隨着減少債務和穩定經濟目標努力,私募融資將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大幅增加。
白皮書指,隨着主要BRI經濟走廊地區相關的跨境融資解決方案日益複雜,BRI也正在改變中國企業的形象和融資需求。此前據穆迪投資者服務發布的亞開行2015年數據估算,45個亞洲國家在2016年至2030年期間,發電項目需11.7萬億美元、交通基建需要7.8萬億美元、電信基建需要2.3萬億美元。
目前為止,與BRI有關的項目資金主要依賴中國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國開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但很多企業由於規模太小或經驗不足,無法成功在公開市場融資,這時便需要補充其他渠道的資金融資。
德商銀行對此預測,未來幾年BRI項目的私募融資將大幅增加,特別是現在中國內地的大環境就是推動更多公司在海外融資。且對中國企業而言,BRI融資的概念與政府為大型企業改革,減少企業債務和穩定經濟所做的努力相脗合。
另外,融資的需求還來自債務的償還,穆迪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3.7萬億(人民幣,下同)和3萬億境內公司債券要償還或再融資,目前國際投資者對BRI債務需求強勁。加之中國企業融資國際化,亦有助將資金直接用於海外投資,BRI將會是首當其衝的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白皮書指出BRI所帶來的另一種機遇,可提高中國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意識,包括綠色債券、綠色貸款和氣候債券等融資工具,加速綠色融資全球標準化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