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起點國際(WebNovel)去年累計海外用戶突破3億。下圖:中文網絡文學正在北美、東南亞掀起「網文熱潮」。
第二屆「香港悅讀周」剛剛落下帷幕,鼓勵電子閱讀成為今屆的側重點之一。事實上,伴隨微短劇的反哺和AI翻譯技術的成熟,中文網絡文學正在北美、東南亞掀起「網文熱潮」,與影視、遊戲並稱中國文化出海的「三駕馬車」。起點國際(WebNovel)去年累計海外用戶突破3億,《詭秘之主》英文版在WebNovel有近5000萬的閱讀量,西班牙語讀者甚至自發翻譯《全職高手》衍生同人小說。
「最近整個網絡文學市場的活躍的程度是超出我的想像的。」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像《詭秘之主》這種近兩年開始流行的網絡小說,在海外也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流行度。這些作品目前的傳播力度非常大,是一個很值得我們這個時候注意的現象。」\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從《盜墓筆記》《誅仙》《斗羅大陸》一路至今,中文網絡小說出海並非新事,歷經20餘年發展積澱,可以說已構建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數字敘事體系。截至2023年,中文網絡文學擁有近千萬創作者、年產生數十億字內容的產業,以4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與中國電影市場並駕齊驅。「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目前中文網絡小說的規模,是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任何語種都沒有的。它現在是全球類型最廣泛、作者和讀者數量最多、發展勢頭最好的網絡文學。」張頤武說道。
實際上中文網絡文學的起步與世界互聯網的起步幾乎是同步的,何以唯其超過其他語言形成今日的規模?張頤武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手機文化的普及,使得網絡閱讀的需求量非常龐大;另一方面,「中文網絡文學在早期就解決了支付難的問題,按照閱讀來付費,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市場,再加上廣告和影視劇改編版權的收入,從經濟上激勵了很多的作者加入。這種激勵在西方一直沒有形成,很長時間以來西方的網絡文學都是免費的狀態。」
AI翻譯加速網文多語種出海
《2024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指出,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呈現四大趨勢:AI翻譯,加速網文多語種出海;全鏈出海,IP全球共創模式升級;交流互鑒,深入「Z世代」流行文化;新機湧現,全球開拓發展新空間。擁有巨大的體量和更新穩定性的中文網絡小說,過去受語言邊界影響,主要在中文讀者群體中產生影響力。而近來,伴隨微短劇的傳播和AI翻譯功能的強化,開始向海外讀者群體席捲。過往,中文網絡文學為微短劇提供了海量改編素材,閱文集團儲備的200萬部IP中,已有15%完成微短劇開發;而伴隨微短劇的火爆全球,其對IP的反哺效應開始浮現,帶動了市場對原著小說本身的關注度。另外,AI翻譯軟件的成熟,大大降低了海外讀者的閱讀門檻,如DeepSeek開源模型DeepSeek-R1如今已經被應用到閱文集團旗下作家輔助創作產品「作家助手」中,AI翻譯技術通過「機器初譯+人工校對」模式,將千字翻譯時間從1小時縮短至1秒,並在多語種中都可以應用,實現「一鍵出海」。
「因為網絡文學作品規模都比較大,常常是幾百萬字,以往翻譯的工程比寫作還困難。現在一般借助翻譯工具,海外讀者在理解上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張頤武提到,目前中國的玄幻、修仙等類型的網絡小說在海外都非常受歡迎,受這些作品影響,海外也出現了本土的以這些類型進行寫作的作者。「比如北美市場就把中國修仙的故事成功轉移到了美國本土,變成類似吸血鬼的故事。」在轉換的過程中,張頤武認為,中國人的倫理觀、價值觀也隨之被注入,「比如說中國人孝道的觀念,它是潛在於故事的人物關係中的,不管用什麼語言進行寫作,這些中國的文化基因、中國故事的設定方式是不會變的。」
「保持網絡文學原生態活力」
顯然,中文網絡文學如今已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但亦有聲音認為當前出海的網絡文學多以「霸總」「修仙」等為題材,似乎看起來「格調不高」。
張頤武認為,提升網絡文學的品質當然需要,事實上,當前中文網絡文學已經在嚴肅文學方面有所發展,並已出現了眾多的精品甚至經典著作;與此同時,張頤武指出,「保持網絡文學毛茸茸、原生態的活力也非常重要,這是它們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我們當然引導和鼓勵優秀的作品,但是也要允許無害的中性作品的存在,需要大量的像這樣平庸的作品的存在,才會有優質的作品脫穎而出。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作品出來。底數多了,更多的作品出來了,才有創意、有創新,才能產生文化上有引領作用、有代表性的作品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