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精人出口,笨人出手/聞昱行

時間:2018-06-13 03:15:49來源:大公網

  「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涉及的旺角暴亂案前天宣判,梁天琦因暴動及襲警罪成被判監禁六年,同案另外兩名被告盧建民、黃家駒則分別判監禁七年及三年半。應該說,這個刑罰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案件宣判後,不少人引用「六七事件」被告的刑罰作比較,認為梁天琦刑罰比港英時期對「六七事件」中同樣干犯暴動罪的人還要嚴厲,因此屬於「政治迫害」。這種說法其實是嚴重犯錯:

  圖藉「陰謀論」混淆視聽

  第一,「六七事件」被告的刑罰並不低,至少有11人最初被判處4至5年有期徒刑,與梁天琦的刑期差不多。只是後來時任「港督」戴麟趾接受「監犯徒刑審查委員會」建議,批准11人減刑,各人的刑期才縮短到兩年多。而梁天琦等人的案件並非終審,上訴結果亦可能與現判決不同。現在便匆匆將梁天琦的判刑與特赦結果相比,當然是不恰當的。

  第二,在「六七事件」時期,《公安條例》尚未制定暴動罪。暴動罪是1970年修訂《公安條例》時,才加入該條例,刑罰最高可以是十年。現在的司法量刑就是根據修訂後的《公安條例》作出的,用新法例下的裁決,與此前裁決對比得出過嚴的結論,無疑是「清朝的劍斬明朝的官」。

  第三,不少牽涉入「六七事件」的人也被判重刑。比如曾德成,僅僅因為派發傳單就被判監禁兩年。這放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

  第四,在《公安條例》加入暴動罪後,1989年白石船民中心暴動以及2000年喜靈洲戒毒所暴動及縱火案兩宗類似案件,前者刑罰是五年監禁,後者則高達九至十年監禁,都與梁的判刑屬於同一量級。可見,法官在判刑時,即便有從重處罰的因素,也在法定量刑範圍內。

  我們看到,這次審訊放在高院,起用了陪審團,本身就是為了讓有爭議性的案件更經得起輿論評說。梁天琦等被告罪名成立的裁決,是陪審團退庭商議的結果,它不是由法官,更不是由政府決定。在法定量刑範圍內,法官偏重還是偏輕,是否有下調的條件,則完全是法官的法定權力。大眾可以各抒己見,但毫無理由地指責「政治迫害」,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點評範圍。正如在裁決書上所寫的,量刑只考慮案件破壞社會安寧程度。因應香港有人鼓吹暴力的現狀,「法庭需要作出具備阻嚇性的刑罰」,防止香港繼續出現暴力化。這種說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有堅固的法律基礎。所謂「政治迫害論」可以休矣。

  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馬道立6月9日在資深大律師委任典禮上的演說時指出:「法庭只是處理法律問題而已」;一些人「將自己對法律的看法與法庭對該事件的裁斷結果畫上等號,對法律體制的觀感甚至信心,變成主要甚至完全地視乎判決的結果而定」;這些人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在旺暴案主犯梁天琦被判刑後,案件已經有階段性的結果,部分正義得以伸張。但筆者仍然對年輕人承受沉重代價感心痛及可惜。更可惜的是在背後鼓動他們的人,尚沒有得到法律的正義審判。

  這包括直接的組織者,比如「本民前」前召集人黃台仰在旺角暴亂中,其煽動責任可能比梁天琦還大,可是他棄保潛逃,到現在還不知所終。只要一天不把他緝拿歸案,旺暴案就不能說已經完結。此外,當局亦要追究背後推波助瀾者的責任。

  旺角暴亂的發生不是偶然的。此前,打着「本土主義」旗號的「港獨」勢力,已發起「光復行動」、「鳩嗚行動」等針對內地人的事件。而在這背後,雖然不乏社會因素,但很明顯是有右翼民粹勢力的煽動。他們把一些香港經濟上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因香港與內地人員來往帶來的不便,都歸罪在內地遊客與新來港人士上。

  須追究背後推手責任

  他們還自稱教主、國師,鼓吹「熱血」、「勇武」,以這些仇恨性的言論給廣大基層青年洗腦,從中謀取經濟與政治利益。俗話說:「精人出口,笨人出手」。這些背後的始作俑者從來都是利己主義者,從來不會以身犯險,一看形勢不對就立即切割,把受煽動、受蒙蔽的青年當成炮灰。

  梁天琦有大學學歷,有自己的思考,是「勇武派」的「港獨」組織頭領之一,受到法律的制裁乃咎由自取。但他走上「港獨」的道路,很難說沒有那些「港獨」理論家的影響。還有一些似乎和「港獨」不沾邊,表面上「反對暴力」,但在背後一直搖旗吶喊、推波助瀾的法律界與政界人士。比如大學法律副教授鼓吹「違法達義」;前立法會議員撰文吹捧「梁天琦是30年來最出色的政治人物」;現任立法會議員鼓吹「入獄令人生更精彩」。這些與法治背道而馳的偏激言論,不着邊際的吹捧,讓梁天琦自我意識膨脹,以為自己就是「被選中的人」,對他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推一把。

  其實,與梁天琦相比,那些大眾連名字也難以記起的「基層港獨分子」才是最值得惋惜。比如這次判了七年的盧建民,他只有中五學歷,在餐廳當侍應,收入不高。應該說,本質上他不是什麼壞人。諷刺的是,其實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來港人士。如果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氣氛中,他即便不能創一番事業,也能好好地生活下去。正是由於那股煽動針對內地人的社會歪風,令他最後落得可嘆的下場。

  只要偏激思想還在流傳,只要宣揚偏激思想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就會不斷有「新梁天琦」、「盧建民第二」的出現。香港社會割除毒瘤還任重道遠。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