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東西影畫/《沉默的榮耀》:以信仰書寫海峽兩岸血脈

時間:2025-10-24 05:01:25來源:大公报

  圖:《沉默的榮耀》以真實的歷史刻畫,再現了吳石、朱楓、聶曦、陳寶倉等烈士的真實潛伏事跡。

  《沉默的榮耀》作為首部聚焦台灣隱蔽戰線鬥爭的重大主題電視劇,以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真實地點,再現了1949-1950年吳石、朱楓、聶曦、陳寶倉等烈士在台灣白色恐怖期間的真實潛伏事跡。該劇90%的情節均有史料支撐,例如吳石傳送戰區防禦圖、朱楓吞金自殺未遂等細節,均與檔案記錄高度相符。《沉默的榮耀》以為國為民的信仰為核心,深刻詮釋了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該劇熱播後,劇中原型人物的事跡亦引發了觀眾強烈的現實共鳴。海峽兩岸民眾紛紛前往吳石墓地、朱楓故居等地獻花祭奠,緬懷英烈。\蘇 洋

  《沉默的榮耀》講述的原型人物是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上,位居國民黨最高官職的吳石將軍。吳石也是劇集《潛伏》主角余則成的原型。《潛伏》於2008年熱播,成為兼具娛樂性與思想性的諜戰劇標杆,其成功在於將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結合。而《沉默的榮耀》則對隱蔽戰線進行歷史考古,純粹、本真、直接地表現吳石等先烈堅定的信仰。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沉默的榮耀》已超越娛樂範疇,成為歷史記憶與崇高信仰的載體。這種變化反映的不僅是藝術形態的變化,更是時代精神從「勝利敘事」向「真相敘事」的轉型。《沉默的榮耀》直接回應民族復興敘事,吳石、朱楓等先烈放棄榮華富貴,為了守護人民和祖國統一毅然前往台灣。他們秉持疾惡如仇之精神,明晰歷史前進之方向,憑藉超越生死之信仰,深刻詮釋了何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在劇中,吳石將軍的獨白「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僅成為全劇的精神內核,更在海峽兩岸觀眾中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與信仰認同。這句台詞以其悲壯決絕的表述,將隱蔽戰線工作者的犧牲精神昇華為跨越時空的英雄主義價值符號。

  盛世如所願 歸鄉情更切

  《沉默的榮耀》通過人物表演與歷史細節的互文,構建起跨越時空的信仰共同體。當大陸觀眾為吳石將軍雕像自發敬獻鮮花之時,台灣觀眾亦前往吳石將軍墓送上閱兵照片,這種情感共鳴的形成是以海峽兩岸共通的價值觀為基礎。

  先烈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甘願於黑暗之中堅守光明。吳石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絕筆詩「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更在槍決之前,於牢中用鮮血寫下「台灣必歸」的誓言。朱楓從名門閨秀到在台灣西馬場町犧牲的烈士,用數十載年華譜寫了一曲信仰與忠誠的壯歌。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情報不僅為解放戰役勝利奠定了基礎,亦以生命為證,彰顯出中國人對國家統一的信仰從未有過改變。

  考古式還原 內斂式表演

  《沉默的榮耀》的創作本質是一次系統性的歷史考古實踐。劇中吳石傳遞的「金門島兵力部署」「西南戰役國軍調動」等情報細節,均源自1949-1950年台灣保密局檔案的公開解密。例如,吳石被捕時身上搜出的戰略地圖,與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台灣戰區防禦圖》高度脗合。這種考古式還原不僅填補了「密使一號」吳石作為國民黨軍界最高級別潛伏者的敘事空白,更通過朱楓六次赴台接頭、聶曦保護情報等情節,重構了隱蔽戰線「一人斷線、全員補位」的協作網絡。

  此外,該劇亦在演員表演上革新,將英雄主義解構為「無人知曉的沉默」,通過對微表情的內斂式挖掘,讓歷史人物的信仰在當代熒幕上獲得肉身化重生。主演于和偉通過「無台詞表演」將吳石授勳時金絲眼鏡後的眼神凝滯、獄中寫血詩時手指的微顫等細節,把高級軍官的隱忍與對信仰的堅定轉化為生理性震顫。吳越亦以生活化的演繹,如朱楓與女兒告別時強忍淚水的微笑,通過煙火氣細節消解英雄主義的符號化。

  《沉默的榮耀》之所以掀起熱潮,本質在於歷史真實、時代價值與情感共鳴的完美融合。其成功不僅彰顯了先烈為家國統一、民族復興與安居樂業所展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深刻體現了這一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與精神血脈。該劇發掘歷史人物的本真內心、考古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回應了公眾對英雄主義祛魅後的精神需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