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演員們除了在台上綵排,更要在實驗室內做足準備工夫
台上的四、五位同學將面前的「大炮」對準了台下正前方頂着塑料碗的男生,「嘭」地一聲,白色的煙圈從大炮「嘴」裏噴了出去,直奔男生頭頂的碗而去。碗應聲而落,觀眾們笑着鼓起了掌。這可不是普通的表演,在此之前,你可能未想過,嚴謹的科學實驗也可以與感性的戲劇表演結合起來。而這個創意的完成,全靠將軍澳香島中學的老師與同學的努力,合演了精彩的《一千零一夜》創意科學話劇。/校園特約記者 左琳
演員有另一番體驗
中五學生吳采蓓是演員之一,也是位頗有經驗的話劇表演者,但這次的演出對她來說,和之前很不一樣,「以前參演的話劇都是以家庭為主題,但這次的話劇是以科學實驗為主,有數學、化學等知識的需要,在表演的過程中,還要與觀眾互動、溝通,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體驗。」初次的嘗試也總是困難重重,因為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從實驗的選擇到劇本的成型,每次綵排的內容都在變,演員也要每天在課後抽時間練習,但這些充滿活力的學生絲毫不覺辛苦,將這些練習稱為「玩」。
同是中五的曾瑋兒十分享受準備的過程,「有一個實驗叫分子料理,就是將棉花糖放進液態氮中再拿出來,它的外殼就會脆脆的,裏面卻還是軟軟的,每次綵排我們都會搶着吃。」
重複綵排 求真驗證
儘管學生樂觀,但籌備的過程並不順利。中五學生吳詠茵說,有一幕表演──「瘋狂跑車」需要飾演小精靈的演員坐在自製的車上,利用氣體的推力向後退。但一開始車輪總是改變方向,對演員來說十分危險,於是他們前後一共製作了四輛,將重心調低、並將輪子固定,確保在舞台上的行駛軌道每次都相同。像這樣的否定與再嘗試,他們經歷了無數次,但這正是鍾堯基老師希望同學體驗的,「STEM教育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歸納、求真與驗證,正視失敗的力量,從失敗中求進步,永不放棄。」
首場演出結束,他們也收穫了屬於他們的掌聲。擔任後台工作人員的金子朗與黃達聖認為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值得的,「這樣獨一無二的表演實現了我們的夢想,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挖掘好奇心新興趣
這場表演不僅是留下美好的記憶這樣簡單,對於小精靈的扮演者梁嘉淇來說,還勾起了她對於科學知識的興趣。「我本來不是理科生,如果不是這個表演,元素周期表這些理科知識我都不會知道,希望以後可以多選有關科學的課程,多參與話劇有關的活動。」保持好奇心,也是鍾堯基希望達到的另一目的,「現在小學生、中學生壓力都很大,原本好奇的心也都在慢慢改變。所以希望能以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方式──也是全人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們重新挖掘自己的興趣。」
鍾老師說,設計演出的時候,有些實驗會安排演員說出原理,有些則會特意不談,讓學生觀眾們自己思索,以後也會考慮為學生們開辦一個工作坊,將實驗放入其中,一起探討背後的原理。「表演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同學們看過之後,會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