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何沛勝校長計劃將姊妹學校網絡,擴展至廣東韶關、梅州,以至跨出廣東省,延伸至河南、貴州等
「粵港澳大灣區」是時下熱門關鍵詞。大灣區說的是香港和澳門,還加上廣東哪九個城市?香港許多人也許一下子說不全,曾璧山中學師生則肯定記得其中一個是廣州,因為該校與廣州市鐵一中學締結姊妹學校已經五年。促成並落實此事的何沛勝校長親歷兩校從禮節訪問到深度交流的過程,包括合辦珠海升學考察團,下一步還會參與大灣區的創科教育基地活動。/大公報記者 (文)呂少群 (圖)林少權 學校提供
2004年起,本港與內地中小學結成姊妹學校,至今超過六百對,相當一部分在大灣區。何沛勝校長說,曾璧山與鐵一2013年簽約結盟,2015年展開交流,他和周偉鋒校長一見如故,對教育問題談得相當投機,兩校由師生互訪、籃球比賽發展到「同題異構」教學示範、移動學習,繼而升級為管理層互訪。去年,適逢鐵一創校六十五周年,曾璧山中學步操管樂隊專訪前往廣州祝賀,同場演奏。鐵一回訪位於沙田馬鞍山的曾璧山,與該校管樂隊和香港警察樂團合演「三管齊下樂飄揚」。
姊妹校組隊參賽奪佳績
最令曾璧山和鐵一師生高興的,自是兩校連續組隊參加「粵港姊妹學校經典美文誦讀比賽」,連奪佳績。今年四月,兩校學生在只有兩日時間綵排和磨合下,趕急上陣,參賽作品《奔跑吧!我的少年中國》,改編自民國人物林覺民的《與妻書》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結果憑出色表演技巧及默契,在13支聯隊中奪得銀獎,兩校繼而於5月11日在香港舉行的「粵港大灣區姊妹學校中華經典美文誦讀匯演」,與廣州、深圳等區優勝隊伍同台演出。
曾璧山中學與廣州鐵一交流日益密切,同課異構的科目從中文、數學增至物理和生物,未來還希望再擴大。何校長說,明年一月,鐵一回訪時,將安排到位於西貢的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作地理考察。
五月間,曾璧山中學等香港學校與多間內地學校在深圳簽約,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的活動。按曾璧山校方規劃,其姊妹學校網絡藍圖,將擴展至廣東韶關、梅州,以至跨出廣東省,延伸至河南鄭州,貴州貴陽,可以預見將遍及大江南北。
深層次的交流,有助兩校學生增進對雙方學校、教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了解,朋友圈的擴大,對視野、胸襟的拓展裨益頗大,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學校行政也有啟迪,相信這是姊妹學校計劃的意義所在。曾璧山中學與同屬沙田的樂道中學,早前就應教育局沙田分區的邀請,向學界分享經驗及心得。
發動老師編訂古文註釋
志在千里,努力當下。在積極對外交流之餘,何沛勝近年銳意改進校內中文課程,發動教師編訂初中古文名著註釋,鼓勵每班學生每月誦讀分享,既為高中打根底,以跨越中學文憑試關卡走向大學,也讓師生一同感受古文經典之美。
與此同時,在譚家倫等老師啟迪下,曾璧山學生積極參加校際、穗港以至全國作文比賽,包括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海峽兩岸華文大賽,參賽者由初中延伸至是高中,蔚然成風。值得高興的是屢獲嘉許,中二的湯楠琳憑「我要上太空」一文入選大公報主辦「我的太空夢─全港中小學生徵文比賽」初中組優異獎。對何校長來說,最大的驚喜是,籃球好手曾敬威原來寫得一手好文章,既與謝婉儀合寫《給你的信》贏得羊城晚報手抄報高中最佳原創獎,又有《「四維八德」與提升現代社會素質的關係》,可謂動靜俱可。為肯定師生的努力成果,何校長把2016學年以來曾璧山學生的幾十篇得獎文章結集,今年三月出版《璞璧集》,題贈「承先賢之德智,啟學子之潛才」。他的期盼是,在全體中文科老師努力下,新學年成立文學社,加上學校圖書館協力推廣,學生文章創作日感興趣,從原石漸成「璞璧」以至「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