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安澤慧報道:港交所(0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佔比10.92%,這其中有10個百分點來自貿易計價,有不到一個百分點來自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業產品。他強調,債券是提升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應用的關鍵,目前中國內地的債券市場正在開放,這可減少美元升值帶來的波動影響,同時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巴曙松認為,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令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基礎發生了改變,需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和穩定性。他聲稱,若取消金融業的相關限制和投資額度的限定將會使人民幣的波動更加靈活,同時也將使人民幣更加國際化。他表示,中國將會面對非居民境內發行股票、貨幣市場工具交易及衍生品業務三個無法做兌換的資本項目,因此中國需要建立以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這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和走出去。
巴曙松指出,從2015、2016年開始,中國對海外投資的規模已超過外資在中國內地的投資規模,因此需要更廣闊的平台來配置資金。他還稱,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可讓投資者購買香港交易所的股票,這也是提升人民幣在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