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8復旦香港論壇「中美貿易摩擦的香港挑戰」昨在港舉行,眾嘉賓合照
中美貿易摩擦成為全球焦點,外界關注兩國能否妥善解決問題。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表示,內地經香港轉口往美國的貨值約600億元,佔整體出口比例不大,所以對香港直接影響未必很大,但香港為外向型經濟體系,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因而對香港金融業衝擊較大。他以中興通訊(00763)為例,受制裁後,業務影響很大,而美國選擇中興為針對目標,實有殺雞警猴的目的,亦顯示美國開始感受到中資企業在科技上帶來的威脅。\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陳詠賢(文) 黃洋港(圖)
身兼全國政協常委的唐英年昨在港出席復旦香港論壇時表示,當中國以往在一窮二白時,美國企業轉移很多低技術產業到中國,並對中國開放市場,當時中美均為關係良好的貿易夥伴,但隨着中國強大起來,美國開始感受到中國的威脅,且美國政界、學界及商界形成同一陣線,認為中國會在高新科技上,威脅美國這個全球老大哥的地位。因此,這次貿易摩擦並非單純貿易問題,背後更涉及戰略性的競爭問題。
面對中美貿易問題,唐英年認為,香港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強跨境交通建設,與各地人民互相學習。他期望大灣區能夠令香港人更融入內地,成為大家庭的一分子,與國家一同成長及生活,並為國家貢獻。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在同一場合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在一至兩年內對中國打擊仍頗大,因美國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對手,故此中興通訊的事件並非一次性。
哈繼銘建議中國擴大進口
在減少貿易順差問題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哈繼銘表示,當年日本為減少對美國貿易順差,採取壓縮出口的方法,中國可採用不同方法,如擴大入口,中國消費在GDP比例只有39%,遠低於美國69%及印度的59%,且美國在能源及農產品上有很大價格優勢,故中國完全可擴大進口,甚至中國可在美國農業州建立食品加工中心,幫助美國增加就業,又可將產品出口中國。
談及政府補貼,他反問哪個國家沒有補貼,歐洲空巴也獲得政府補貼,美國有很多國防項目也拿政府補貼,並將研究的產品民用化,因此什麼國家都有補貼,不能說中國有補貼便一定是不公平競爭。
沈建光:吸取日本當年教訓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中國要反思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慘痛經驗。當年日本正在崛起,處於上升期心態的過度膨脹,甚至有日本學者推出《The Japan That Can Say No》一書,引起了美國的警覺,並集中力量遏制日本。他認為,中國應吸取日本當年的教訓,包括切勿獲得成績便沾沾自喜。
他特別指出,中興事件是個很好的警示,暴露了中國在創新、企業制度建設等方面的不足,故未來應保持良好心態,對自身發展階段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戒驕戒躁,再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鼓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