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本港GDP達到4.7%,為七年來最高。這一組數字看似靚麗,但香港的產業結構以及整體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顯示,這並非一個可以持續下去的形勢。香港需要一個可以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大的推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顯而易見的是,按照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是一個最為迫切也是最有可為的方向。
創科中心是全球各大主要城市所要打造的方向。實際上,回顧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GDP從2006年的2116億美元一直增長至2016年的3209億美元,GDP平均增長率達3.3%。跟歐洲或者一些發達國家比,3.3%的增長率似乎表現不俗,但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認為香港經濟發展良好並無科創的需求,更重要原因在於,香港面臨巨大的周邊城市發展的壓力,尤其在於深圳、廣州等地。
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推出八大措施: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掃除窒礙創科發展而不合時宜的條文、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方法、科普教育等,要推動香港成為區域乃至國際性的創科中心。這是一個極具遠見的政策,可謂造福後代。
但發展創科談何容易。香港科技創新發展的根本問題主要是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嚴重偏低,比例失調。研發投入總數只佔整個GDP的0.7%,而新加坡是2.1%,深圳是3.5%到4%。香港的0.7%研發投入中,有45%是社會的投入,所以政府的投入只佔GDP中的0.385%。特首已表明,將倍增至每年450億,比例佔GDP的1.5%。這是可喜現象。但落實到具體的,則有莫衷一是之感。香港需要在晶片、機械人與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生物科學等科技尋找一個「落腳點」,這是個領域的先進科技猶如四個輪子,帶動香港的發展。
香港科大的李澤湘教授曾分析,香港要從幾個方向推動,尋找「聯動」。地理空間包括各個高校、研究所、孵化器、科技園、數碼港、工業村等香港的物理場景。再拓展出去跟深圳隔壁的河套、前海、東莞、珠海等,通過大橋、高鐵等大型基建的建設,創新科技中心就隨着一小時生活圈拓展開來了。
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在這一波大發展機遇到來之前,香港需要看清形勢,抓住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作為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實際上,中央一直大力支持香港在此方面的努力,可以想見,在中央支持、特區政府目標清晰、民間共識一致的情況下,快則三、五年,慢則八到十年,香港的經濟支柱可以在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之後,再加上一個「創科中心」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