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對派政治困境的再一反映/楊 堅

時間:2018-05-14 03:15:41來源:大公網

  自6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被特區法院依法取消議員資格以來,反對派陷入了空前惡劣的困境。今年3月11日現屆立法會4個議席補選,反映反對派喪失了政治方向和目標,已逐漸失去傳統支持者信任。最近,許智峯公然搶政府官員手機被警方拘捕,反對派卻為之辯護,充分暴露他們不僅缺乏嚴肅政治團體應有的政治品格和氣度,而且缺乏成熟政治團體應有的政治判斷力。

  反對派陷入政治困境還有另一反映,即他們自我標籤混亂。

  為識別政治團體,政府、媒體、政治評論員以及政治學者等都使用政治標籤。譬如,特區政府把香港政治團體分成兩大類——「建制派」和「非建制派」,這是中性的標籤,旨在淡化政治矛盾,以便於政府管治和施政。愛國愛港陣營也把香港政治團體分成兩大類——「建制派」和「反對派」;在2014年9月非法「佔中」以來,尤其2016年2月發生旺角暴亂後,進一步把「反對派」區分為「傳統泛民」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上述標籤,都是分明的,人們看得明白它們分別指稱哪個政治派別。

  反對派自我標籤混亂

  問題出在反對派內部。至今,他們先後有三種相互對應的自我標籤。第一種是「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問世於2010年上半年。當時不加入「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支持政府關於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議案的民主黨等若干政治團體,被稱為(他們自己也不拒絕)「溫和民主派」;參與「五區總辭」、反對政府關於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議案的公民黨、社民連等政治團體,被稱為(他們同樣也不拒絕)「激進民主派」。

  第二種是近兩年出現的「泛民」和「本土」。前者指2014年「佔中」發生前已形成、以爭取早日「雙普選」為共同口號的各個政治團體;後者則冒起於「佔中」期間或在「佔中」後成立,主張「本土自決」和「港獨」的各個政治團體。

  當反對派的自我政治標籤尚為「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時,反對派整體尚未陷入政治困境,二者分歧只是在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上,所以二者的區分很快消失,「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這一對政治標籤隨之淡去。

  但是,目前情形是反對派不僅使用「泛民」和「本土」這一對政治標籤,而且反對派中有些人,又提出第三種自我標籤——以「進步路線」來標識「泛民」的分裂分子和「本土派」。

  5月4日,區諾軒出席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主持的網台節目,在回答關於他去年為何退出民主黨問題時,區這樣解釋——當時「民主派」中主張抗爭的一翼被打壓得厲害,整個「進步路線」基本上都被「剝光豬」,他為支持「進步路線」而退出民主黨。

  假「進步」真「港獨」

  區諾軒稱:「雨傘運動後,拉的被人拉,DQ的被人DQ,整個進步路線基本上被『剝光豬』。」可見,他所謂「進步路線」包括「本土激進分離勢力」。

  面對劉慧卿質問民主黨是否被視為「退步路線」,區諾軒雖予以否認,卻坦承黃之鋒、周庭和羅冠聰等「眾志」領袖都在其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工作。區諾軒坦承屬於「本土派」的「眾志」領袖都同他並肩作戰,卻又聲稱「區諾軒是區諾軒,『眾志』是『眾志』」,他個人立場可以與「眾志」不同。

  從反對派外部看,容易理解他們的自我標籤為何變得如此混亂。

  第一,反映「傳統泛民」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難以切割。區諾軒等偏向「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分子雖已退出「傳統泛民」主要政治團體,但是「傳統泛民」主要政治團體依舊被「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牽着鼻子走。

  第二,反映「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無法統領整個反對派陣營。區諾軒等人雖稱「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代表「進步路線」,同其領袖人物並肩作戰,卻申明「區諾軒是區諾軒,『眾志』是『眾志』」,折射他內心明白「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成不了氣候。

  第三,透視反對派將持續陷入分化、分裂狀態。區諾軒對劉慧卿說,他不會加入政治團體,以獨立人士身份便於同各個政治板塊溝通。區諾軒如此說,既暴露反對派已分裂成多個板塊,也顯示「拒中抗共」陣營並無足以把形形色色「拒中抗共」分子召集一起的政治綱領和旗幟。

  反對派喪失政治方向和目標,缺乏嚴肅的政治團體(政黨)應有的政治品格和氣度,是精神(包括思想)與政治活動相結合出了問題。反對派自我標籤混亂,則純屬精神(觀念)錯亂。如同一個人,精神錯亂較之行為失當更嚴重,反對派政治困境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區諾軒承認,《基本法》排除「港獨」,卻以為「本土派」代表「進步路線」,政治邏輯如此混亂,怎麼從政?劉慧卿無法接受區諾軒退出民主黨是隱含地批評民主黨不屬於「進步路線」,卻無法說清今日香港「進步路線」是什麼、民主黨的「進步」體現在哪些方面,民主黨和「傳統泛民」豈能夠擺脫困境?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