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挑起「母語」爭拗 亂港派圖「敗部復活」/陳光南

時間:2018-05-05 03:15:43來源:大公網

  最近一個時期,多名反對派議員被DQ,補選亦遭到慘敗;他們反對「一地兩檢」進行「拉布」,又遭到廣大民意的批評和譴責,極度孤立;反對派力保搶劫手機的許智峯,更令到了他們的道德聲譽破產。連反對派也自己承認,反對派已經陷入了空前的低潮,搞什麼運動和遊行集會,僅能動員一兩千人,他們需要有一個打破僵局的議題,能夠轉移社會視線,挽救反對派的無力感,務求能夠「敗部復活」。

  挑動爭拗 分化社會

  反對派認為,教育戰線是「黃絲帶」實力最強的一環,於是決定挖掘出一篇教育學者、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撰寫的文章,裏面曾經提到「粵語是『母言』,並非『母語』,又稱『香港人中絕大多數人的民族屬於漢族。那麼,有關香港人母語的較為確切的表述應該是: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

  反對派抓住這麼一句開展了大批判,接着又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向特首林鄭月娥發難。邵家臻在會上提及該文章,質問林鄭月娥其母語是什麼?與此同時,反對派發表文章,攻擊林鄭月娥在向中國中央政府「交代」,暗策一場「洗腦教育」,說政府將會改變現時的「兩文三語」政策,裏面有巨大的陰謀。

  反對派報章更加發表了題目為「是林鄭無知 還是聯合國無聊」社論,進一步在教育領域的母語問題擴大政治風波,這一系列動作反映出反對派企圖在教育領域發起新的進攻。該報別有用心的把廣東話作為母語,與孟加拉獨立聯繫起來,說「1952年在孟加拉發生了保衛母語運動。當年,巴基斯坦政府指定烏爾都語為孟加拉唯一官方語言,但孟加拉地區只有2%人口使用烏爾都語,結果引起孟加拉人民抗爭,2月21日更出現流血事件。至1972年,孟加拉終於獨立」,表示「孟加拉保衛母語 香港有共鳴」雲雲。

  同一日,該報還刊登了題目為「自古以來的荒誕」的文章,企圖否定基本法所載明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的條文,為「港獨」張目。文章竟然說「回歸前地理教科書稱中國為香港的鄰國其實是事實的陳述。當時香港是英國屬土,北方的中國大陸在法理上是鄰國」;「中國說什麼什麼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不但不準確,更是以政治需要取代歷史事實」;「到魏晉年代,江南地區非漢族文化仍然有相當根基,『中國』的政治控制根本未穩固。若果連江南這個中國核心地帶到魏晉時代也不算完全由中國控制,中國南方的嶺南地區如廣東、廣西以至雲南什麼時候算是中國固有領土實在不易確立。」

  反對派報章企圖引用外國人的言論欺騙青少年,令他們誤以為廣東、廣西以至雲南也不是中國的領土。所以,反對派強調所謂廣東話,目的是製造爭端,讓學生抗拒認同國家和中華民族,在校園掀起「港獨」的話題。

  反對派這種論調是完全違反歷史和事實的,違反國際法的。聯合國憲章也並不承認以軍事的侵略行為,武力威逼下的不平等條約改變領土的歸屬,不承認不平等條約有效。國際社會更加將帝國主義的殖民主義行為視為不合法的行為。一九七二年聯合國更加把香港從殖民地的名單刪除,為中國廢除三個不平等條約,開闢了道路,為香港回歸祖國創造了國際法的依據。正是在這樣的法理依據下,英國不得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在1997年7月1日把香港管治權交還中國政府。這就是英國糾正錯誤,承認中國一直擁有香港主權的具體表現。反對派報章現在大談英國主權,完全是為殖民主義招魂,開歷史倒車。

  無風起浪 必遭失敗

  該報胡說廣東、廣西以至雲南不是中國領土,居然說是魏晉時期漢族佔領了山越的土地。這顯然是忘記了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所組成的,我們國家的名字就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夏代開始,中華民族不斷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形成了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漢族僅僅是五十六個民族的一員,許多北方的民族、南方的民族,經過長期的相處,他們原有居住的地方也加入了中國的版圖,各族民眾逐漸融和在一起,人口和領土也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版圖。反對派企圖利用廣東人講廣東話,外省人講其他的地方語言,企圖把香港從中國的版圖分裂出來,其實是賣國的行為。

  香港居民的組成,也是來自內地不同的省份,有人講江浙地區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來到香港生活,他們珍惜保留各自民族傳統,大家相安無事,守望相助,生活得像一家人,這就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具體表現。任何人企圖利用港人的籍貫不同,利用所謂母語不同,攻擊一些人,抬高另一些人,藉機製造分裂都是不能得逞的。任何人企圖利用「廣東話才是母語」,實現其政治目的,也必然為以廣東話為母語的珠三角地同胞的抵制。珠三角同胞其實也有很多方言,順德話、番禺話、中山話、惠州話、東莞話都有很多人使用,但不能以廣東話劃出一條界線,使中國人分裂開來。香港七百萬同胞,都會擦亮眼睛,擁護憲法、擁護基本法,迎頭痛擊反對派的無風起浪的「母語爭論」。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