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貿易主義重新抬頭 中國貿易模式漸變

時間:2018-04-23 03:16:07來源:大公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很大程度得益於製造業全球化,其間中國人力成本的優勢展現無遺。然而,隨着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用人力成本優勢獲取貿易順差的盈利模式正變得難以為繼。若要改變該模式,須在提高現有生產要素價格成本的同時,通過發展高科技,提高核心競爭力。

  2005年在消費、投資略顯頹勢背景下,中國進出口總額佔GDP的64%,成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過去十年外貿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順差成為支撐經濟的重要盈利模式。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順差2.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收窄14.2%;同期,對美貿易順差為1.87萬億元,擴大13%,錄歷史新高。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美國貿易逆差5660億美元,創2008年來新高,其中,對中國和愛爾蘭的貿易逆差均為歷史新高。

  中美貿易順差加大的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除中國出口商品收到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護措施等阻礙外,歐美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也愈加頻繁,這也使中國依靠人力成本優勢獲得貿易順差的盈利模式變得更為艱辛。反觀西方發達國家,憑藉技術及跨國經營策略優勢,總能以低廉的成本支配着各類生產要素,並在全球傾銷擁有專利技術或品牌的高附加值商品。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在現有人力資源成本依舊低廉情況下,要改變中國貿易盈利模式似乎不可能。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亦不能停留於規劃和口號上,「必須提高現有生產要素價格的成本,如人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等」。他並直言,徹底改變這種模式至少還要幾代人的努力,但若現在還不採取有力措施,恐怕最吃虧的是我們的子孫後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