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梁 紅
4月12日,美元兌港元匯率觸及7.85的弱方兌換保證。匯率波動自動觸發香港金管局(HKMA)進行外匯干預。過去的幾個交易日中,HKMA賣出美元並累計買入337億港元來維護聯繫匯率。這一干預引發了一些市場人士的擔憂,有報道預測港元將繼續承壓,甚至會危及聯繫匯率(貨幣發行局制度)。筆者將在此文中澄清港元走弱的原因─港元走弱完全由美元與港元利差擴大推動,與香港經濟基本面無關。
此外,筆者預計香港經濟將繼續向好,名義增速有望繼續跑贏市場預期,同時香港銀行間利率將走高,自動緩解港元貶值壓力。而市場預期已久的香港銀行加息腳步也愈發臨近。
與2004至2005年的情況類似,港元流出壓力上升完全是由於美元與港元的利差擴大而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引發套利,港元流動性減少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同時,我們藉此機會澄清兩個相關概念:
1、港元流動性減少≠香港資本外流。港元外流與資本流入完全可能同時發生。當港元利率過低時,資本流入後的投向不一定會選擇港元現金。
2、香港是否已經「加息」?香港金管局調整了貼現利率,但對信貸價格有更實質影響的銀行最優惠利率仍未調整。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香港金管局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亦步亦趨。但受港元流動性條件的影響,銀行最優惠貸款利率未必會隨之調整。
樓價仍處上升通道
筆者維持之前對2018年香港最優惠貸款利率(P)可能上升75至100個基點的預測不變,鑒於預計美國今年將再加息三次、每次25個基點。從港元流動性收緊和金管局回收港元的速度判斷,香港銀行可能很快會在十多年來首次上調最優惠貸款利率。
同時,筆者重申對香港增長和通脹的高於市場一致預期的預測。預計2018年香港實際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速有望保持在3.6%的高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脹可能從2017年的1.5%明顯上升至2.8%,而名義GDP增速可能保持在6%至7%。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於2018年實際GDP增速的一致預期已從去年的2.3%上調至3.2%,逐步趨近之前的預測。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利率上升不會中斷當前的「再通脹」進程,這包括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的再通脹。2017年以來,港元有效匯率明顯貶值,貨幣條件寬鬆,這給香港帶來了相當大的再通脹動力。去年以來,香港實際利率下降,而目前利率調整已經明顯「滯後」。筆者對香港消費行業及金融機構的盈利前景保持樂觀,同時預計近期內香港金融資產價格仍將處在上行通道,其中包括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