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融入國家發展 港應大膽改革

時間:2018-04-20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認為,圍繞融入內地、重塑自身的產業結構、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三個方向着力,香港可以重振雄風

中通社

  上世紀後五十年,香港經濟有了蓬勃的發展。可以說,內地不開放的機會,香港抓住了;內地開放的機會,香港也抓住了。/浙商銀行原行長 劉曉春

  港宜突破慣性思維

  到了2000年以後,隨着中國恢復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締約國地位,中國經濟更加快速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這時,過去在內地不開放和開放初期,香港所擁有的優勢快速消失。內地有了自己的商路、有了懂得國際貿易的人才、也有了技術,所有需要引進的、走出去的,可以不經過香港。即使是利用香港這個橋樑,內地人也可以自己直接跨過這座橋樑,而不需要香港人代勞了。這時,香港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

  首先是行業結構的變化。

  行業構成先是由加工業、國際貿易、航運業、房地產業轉變為國際貿易、航運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再轉變為房地產業、金融業、航運業、旅遊業。現在基本上就是金融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在產業空心化的同時,這些行業本身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無論是金融業、房地產業、旅遊業,還是與這些相關的零售業、酒店業等,現在大多是由大集團大公司壟斷的。這些行業所提供的崗位,大部分是低端的服務性崗位。由於是大公司,崗位又往往是固化的,階層的提升通道很窄。再一方面,與三十年前相比,現在香港的勞動力人口中,高學歷的比例大大提升,學歷與崗位的錯配矛盾越來越大,階層提升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其次,相對的開放程度轉變。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最開放的經濟體。當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利民(Steven Friedman)也對香港的自由市場體制讚賞有加。然而,這十年,就GDP而言,香港不斷被內地的城市由追趕而趕超。

  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一個經濟體、一個城市的開放度、自由度,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內地的十三億人是可以隨時進出的,內地任何地方的資金也是可以隨時進出的,商品也是可以隨便進出的,甚至汽車都是可以自由進出的。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面對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百分之三十的、有着完整產業結構、市場需求豐富、還在持續高速增長的巨大市場,北京、上海等城市是無縫對接,完全開放的,而香港不是。

  再次,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格局的變化。

  香港,當然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法制、良好的市場秩序、各類專業人才、市場所需要的健全的基礎設施、了解國際和內地兩個市場、低稅率,等等。正是有這些優勢,香港過去一直發揮着中國與世界的橋樑作用。

  放眼這一百多年來,香港在發揮內地與世界橋樑作用的過程中,就經濟而言,內地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其他國家一般處於強勢地位,即使作為橋樑的香港本身,也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主體。香港在扮演橋樑角色的時候,掌握着主動權。

  現在,中國經濟,無論是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是世界經濟的引擎與推進器。要發揮橋樑作用,以香港的體量,已經完全失去了掌控力。同時,由於近四十年的發展,內地公司無論在人才、技術、管理、資本等方面已經能直接與世界打交道。他們已經不需要像三十年前那樣,在橋的那一邊等待香港人來幫他們、帶他們與世界打交道。對於香港的優勢,他們看得很清楚。他們現在是直接過橋到香港,自己利用這些優勢與世界打交道,而不需假手香港人來發揮香港的優勢。

  解放思想革故鼎新

  如果不看透這一點,即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力量格局的變化,機械地談發揮香港的優勢、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香港不可能改變目前的尷尬局面。所以,香港對自身的定位,必須突破慣性思維。

  將以上的內容概括一下:香港離不開內地,以前如此,現在如此,今後依然如此;外國人喜歡香港,有香港的制度原因,而根本的原因,是要利用香港與內地做生意;正因此,香港才能成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以前在與世界的交往中,內地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香港佔據着上風,現在風向已變,香港在發揮橋樑作用的過程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遊刃有餘;與內地省市之間無縫對接相比,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對接還做不到無縫對接,這就是目前香港的困境。考慮香港的未來,必須從這樣的困境出發。

  第一,香港在考慮自身定位時,必須把香港完全融入到整個中國經濟體系中來考慮,而不是自外於中國經濟體系。在這個前提下,在保持香港對國外高度開放的同時,香港也要像內地城市或省份一樣,向整個內地開放,打通資金、物資、人員、市場的交流通道。在這個過程中,香港資本和產業,要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膽略和勇氣,投資內地,開拓內地市場,參與內地市場的競爭。既保持對外的開放和自身的體制特色,又融入內地市場,這個是最難處理的。需要中央和香港的共同努力。

  第二,香港要重塑自己的產業結構,既能與自身勞動力結構相適配,又能與世界各大城市進行長遠的競爭。香港未來的定位,一定不能局限於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必須有能輻射和引領內地的優勢產業結構,這樣的產業結構甚至能輻射全球、引領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在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主動作用,而不是跟隨性的服務功能。所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一定要從這個高度着眼,除了金融、航運、法律等服務業以外,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優勢產業,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形成不可或缺的互補優勢。

  第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香港的角色同樣要打破第三方服務的慣性思維。不是簡單地為內地企業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金融、法律等服務。香港應該發揮自身在法律、貿易、投資、資本等方面的優勢,直接投資、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的市場,不僅成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力量,更要在一些市場和領域成為主導力量。同時,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開拓,回過頭來帶動香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

  圍繞融入內地、重塑自身的產業結構、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三個方向着力,香港可以重振雄風。要實現這樣的願景,香港同樣需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在許多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