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影響
習主席指出:「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要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學習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我們歡迎全世界投資者到海南投資興業,積極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共享中國改革成果。
海南發展不能以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為重點,而要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更加注重通過人的全面發展充分激發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入出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管理體制,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習主席的這一宣告,緊接他在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全面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深刻分析世界大勢之後。任何具政治常識者都會領悟,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這是中國未來幾十年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邁向更高階段的重大標誌,對於中國和世界都將發生深遠影響,遑論香港。
但是,4月14日香港的中文報紙,除《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商報》均以頭版頭條位置刊登外,其他報紙,都把如此重大新聞置於次要位置。有的甚至不願做其「中國版」的第一條新聞。
我不欲猜測各家報紙總編們的心理,但是,不能不反思一個嚴肅的問題:香港社會究竟應當以怎樣的心態和觀點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長期以來,香港社會主流對於國家改革開放持有不切實際的觀點,即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只是一個修飾,其實等同於資本主義;內地建設市場經濟的邏輯結果必定是公民社會崛起、推動國家政治制度「西化」。這樣的觀點和心理,同西方國家看待中國改革開放的觀點和心理是一致的。但是,從中共十八大以來,內地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充分證明上述觀點是錯的。
如果香港社會主流對於國家改革開放的觀點只是同西方國家的一脈相承,那麼,還不至於故意漠視海南全島將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如此重大新聞。這一點,可以比較西方媒體對海南將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的報道而知。
不能再抱着「鴕鳥」心態
長期以來,香港社會主流看待國家改革開放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即香港無論制度還是水平都優於內地。儘管進入新世紀以來,內地急劇變遷而香港蹉跎歲月不斷地衝擊着那種心理,但是,不少人仍然不願意正視現實。正是那樣一種彷彿「鴕鳥」的心態,阻礙着香港社會主流客觀認識香港、客觀認識內地。
改變錯誤的觀點和扭轉過時的心理都不是易事。但是,心態可以先擺正,這就是,堅持香港安身立命之本──高度開放。
從1841年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到一百多年後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香港發展經驗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個詞來概括,那便是「開放」。「開放」是香港的生命特質,「開放」對於香港既是一個動詞,展現香港不斷對外高度開放;也是一個名詞,反映香港處於對外高度開放。
當然,一百多年來香港向誰開放是經歷了變化的。從1950年開始,至20世紀90年代,香港是完全或主要向西方國家高度開放。回歸以來,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香港固然保持向西方國家高度開放,但是,無可逆轉地越來越依賴內地。
正是這樣的轉變,帶給香港社會主流以越來越尖銳的挑戰─如何處理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性趨勢,同香港社會主流難以改變的錯誤觀點和根深蒂固的過時心理之間愈益強烈的衝突?香港社會主流務必妥善應對這樣的挑戰,否則,香港前路將多曲折和坎坷。
首先必須「面對」,不能學鴕鳥,這是保持香港高度開放心態應有之義。
只有面對現實,才可能樹立客觀的觀點─承認國家已經發生並將繼續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承認中國已經並將進一步擔當對人類的歷史責任,承認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必須同國家共命運,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努力樹立客觀的觀點,根深蒂固的過時心理才可能被逐步扭轉。
媒體是社會公器,承載着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無論政治立場和傾向,媒體都應當客觀報道新聞。缺乏判斷新聞重要性的心態,就不是缺乏開放心態的問題,而是過於狹隘。4月14日香港多數中文報紙忽視海南將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重大新聞,必須引以為戒。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