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中國「一委一行兩會」的新監管體系,沒有照搬西方任何一種架構,而是結合了中國國情,是一種比較中國特色的平衡設計\資料圖片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頭戲,中國優化金融監管架構:一是將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併,組建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此舉可有效彌補監管缺失、防止「牛欄關貓」、防範規避監管的行為發生。二是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訂銀行業和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人民銀行,人行的宏觀審慎職能進一步強化,在新的金融監管框架中將起到更重要作用。優化後正式形成「一委一行兩會」(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的新監管體系。筆者認為,新的金融監管架構是一種比較中國特色的平衡設計,反映出未來內地監管模式將朝着審慎監管、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中銀香港分析員 劉雅瑩
一、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歷史沿革
1978年至今,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經歷了從集中統一監管到分業監管等多個重要變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92年之前的集中統一監管體制階段。1978年人民銀行從財政部獨立。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轉由工商銀行專業經營。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從法律上明確人行作為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當局的職責。由此,形成了所有金融業務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的集中統一監管體制。
第二階段為1992年至2009年的分業監管階段。1992年,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證監會相繼成立。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997年底中央召開首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保監會和銀監會相繼組建,標誌着內地「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制正式確立。相較於統一集中監管,分業監管有一定的優勢。在「一行三會」金融監管框架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管的專業化和規範性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針對性亦明顯增強。
第三階段為2009年至今的監管協調階段。在近年金融創新的大環境下,通道業務和影子銀行野蠻生長,資金鏈條的拉長不但抬升了槓桿水平,亦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在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背景下,分業監管模式出現溝通成本昂貴、監管職責不清晰、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現象。
分業監管的不足和缺失,促使了中國監管模式從分業監管向協調監管轉變。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宣布在國務院層面設立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的職能。
二、國際金融監管模式比較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英國、澳洲等發達國家紛紛改革了金融監管體系,由傳統的多頭監管向雙峰監管甚至是超級綜合監管發展。目前主要形成了三種主要監管模式:
1、由超級央行主導的監管模式。這種模式下,央行主要承擔貨幣政策和審慎監管的職責,另外成立行為監管局,促進良性競爭並保護投資人權益。如美國於2010年打造以美聯儲為中心的監管體系,同時設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負責識別應對系統性風險。英國則採用「中央銀行+行為監管局」的「雙峰」監管模式,賦予英格蘭銀行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核心地位。同時,設有獨立的金融行為監管局,負責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2、獨立於央行的統一的金融監管部門承擔主要監管職責。該模式的特點是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離。日本的金融監管由金融廳佔主導,日本央行主要履行貨幣政策職責。德國方面,德國金融監管局是最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
3、多家監管機構的框架模式。加拿大是該模式的主要代表,央行與金融監管機構完全獨立,金融監管職能(除了支付結算檢查)全部在央行職能之外,宏觀審慎政策由多家機構共同制定和實施。
總體上看,中國「一委一行兩會」的新監管體系,沒有照搬西方任何一種架構,而是結合了中國國情,是一種比較中國特色的平衡設計。近日,郭樹清同時擔任人行黨委書記、副行長和銀保會黨委書記、主席,這一任職讓新的金融監管架構多了探索性。
三、優化金融監管架構的主因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體制根源在於,碎片化的分業監管無法適應綜合經營的大趨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國際媒體招待會上,言簡意賅地指出,「金融領域有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或者規避風險的行為在興風作浪。」「這次機構改革把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也是要防止規避監管的行為發生。」除此之外,我們認為還有三點原因:
一是此次機構改革將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併,主要由於銀行與保險的經營業務性質和產品功能交叉趨同、銀保合作不斷深化、銀行與保險具有相似的監管理念。銀監會與保監會的合併最直接的影響是,可以減少溝通成本、提高監管效率以及彌補監管真空等問題。
二是金融監管改革強化人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進一步鞏固「雙支柱調控框架」。除合併銀監會和保監會外,此次國務院金融機構改革方案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根據人行的解釋,這一變化主要是為了分離發展與監管職能,以及分離監管規制與執行。此外,人行通過統一同類產品監管標準和規則,能對跨市場交叉性金融產品實現穿透式監管,最終有利於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事實上,在金融監管相關職責進行重新劃分後,人行的監管許可權進一步擴大,其宏觀審慎管理職能將有所強化,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組成的雙支柱調控框架亦進而鞏固。
三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逐步完善,一定程度上體現雙峰監管特點。經此次職能重新劃分後,人民銀行的功能較以往明顯強化,除了負責制定貨幣政策外,人行還需加強宏觀審慎職能。而銀保監會未來只負責執行,比如微觀審慎的管理、市場監管、投資者保護等。
四、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
一是在實體經濟方面,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有助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減少資本市場上的資金空轉問題,將資金引導致實體經濟中。
二是在金融市場方面,金融監管的統籌協調,有利於對金融產品和資金流向實現穿透式監管,能有效壓縮資金鏈條和降低金融槓桿,最終使金融市場的運行更為規範透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目前中國優化金融監管架構都是圍繞控槓桿、防風險這個的大方向進行的。本次改革明確賦予人行維護金融穩定的宏觀審慎監管權,同時清晰界定了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目標和功能劃分,不僅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為核心的雙峰監管特點,最終有助彌補監管短板,實現監管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