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要做最壞打算 最充分準備

時間:2018-04-05 03:15:59來源:大公網

  圖:特朗普這次宣布將對中國出口商品徵稅,瞄準的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非勞動密集型產品行業

  雖然中國一直表態不希望打貿易戰,但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中國要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堅決捍衛國家利益。\中銀國際研究首席策略分析師胡文洲、宏觀分析師葉丙南、張婉

  一、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全球金融市場波瀾再起

  近期,中美貿易紛爭再度升溫。4月1日,美國公布了對鋼鐵和鋁製品的進口關稅後,中國宣布自4月2日起對自美進口的128項產品加徵15%或25%的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4月3日發布聲明,建議對來自中國價值500億美元的1300種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主要涉及資訊和通信技術、航太航空、機器人、醫藥、機械等行業的產品,最終清單發布前還有60天的磋商期。4月4日,中國商務部作出強勢回應,對美國做法表示堅決反對,提出「將於近日依法對美產品採取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當天,中國就針對美國的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提出了明確的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涉及的金額同樣約為500億美元,具體實施時間尚未公布。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全球金融市場波瀾再起。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貿易紛爭升級,資本市場避險情緒顯著回升,全球市場對風險重新定價,風險資產大幅下跌,美國農產品期貨全線下跌,標普500指數期貨跌幅擴大,恒生指數收跌2.2%。全球資本市場的表現再現了美國在3月23日宣布對「301調查」結果後的情景。實際上,從年初至今,特朗普政府顯露出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和市場對中美爆發貿易戰的擔心,就成為了觀察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一條重要線索。展望未來,中美貿易摩擦的頻率或將有所上升,受此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恐怕很難完全歸於平靜,市場波動將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準,股票、商品和新興市場貨幣等風險類資產價格可能會經歷一輪短期大幅波動過程。

  二、中美貿易爭端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程度已達到史上非常高的水準,主要國家通過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已融為一體,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中國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分別佔全球GDP的16%和24%。同時,中國和美國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活動參與者,分別佔全球商品貿易的15%和10%左右。中美之間的貿易夥伴關係惡化將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活動產生溢出效應,進而可能威脅到全球經濟的復甦進程。

  美中互為對方重要經貿夥伴,貿易戰對兩國經濟金融體系影響最為直接。從美國角度來看,中國是僅次於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7年與中國進出口貿易佔美國進出口總額的16.4%,略低於歐盟的18.5%,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商品進口國,從中國進口額約佔美國進口總額的21.6%。從中國角度來看,2017年與美國進出口總額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4.2%,略低於歐盟的15%,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夥伴,2017年對美國出口佔中國出口的比重在19%,高於歐盟的16.4%、日本的6.1%和東盟的12.3%。考慮到全球貿易中美國偏向需求主導方和中國偏向供給主導方的差異,貿易戰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大於對美國GDP增長的影響,對美國通脹的影響大於對中國通脹的影響;考慮到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和人民幣資產風險屬性更高的特徵,貿易戰對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大於對美國跨境資本流動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但中國資本專案和金融市場並未完全開放,一定程度上將對沖上述差異。

  根據筆者的測算,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對中國貨物出口下降10%,那麼考慮到對製造業投資和出口從業人員消費的次生效應後將影響美國GDP增速0.01至0.02個百分點(對GDP增速貢獻率0.5%至1%)。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若中美全面展開貿易戰,美國GDP增速或在2019年陷入經濟衰退,其失業率也將在2019年大幅攀升至8.4%。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對美國貨物出口下降10%,那麼考慮到對製造業投資和出口從業人員消費的次生效應後將影響中國GDP增速0.05至0.08個百分點(對GDP增速貢獻率0.7%至1.2%)。假設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產品實施25%額外關稅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完稅價格上漲25%,進口價格彈性為1.5,考慮到溢出和回溢效應,那麼將減少中國總出口1.2%至1.4%,加上對投資和消費的次生效應,可能影響中國GDP增速0.03至0.04個百分點。

  美中兩國是全球經貿投資的主導者,美中貿易戰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要溢出效應。美中兩國對外貿易額較大,但自身經濟體量更大,且擁有獨立宏觀政策,對貿易衝擊的承受力較強,而部分中小型開放經濟體,對中美貿易依賴度較高,相應的對貿易戰的承受力較差。據Warwick等人基於全球投入產出關係研究,如果中美進口關稅稅率均提高10%,那麼將分別降低美國、日本、歐元區、加拿大、澳洲、中國、印度、其他亞洲國家、東歐國家和OPEC國家GDP約0.3%、0.5%、0.3%、1.8%、0.4%、2%、0.2%、1.4%、0.7%和1.1%。筆者研究發現,在產業內貿易佔據主導情況下,如果貿易戰帶來中國出口下降,那麼也將導致中國進口萎縮,進而對高度依賴中國內地進口的中國台灣、韓國、東盟、澳洲、拉美等地區的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三、中美貿易戰,中國要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

  美國總統特朗普具有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特朗普無論是在競選過程中,還是在當選後多次發表反對全球化、反對自由貿易的言論。近期,美國白宮人事變動頻繁,多位鷹派官員上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或將更趨強硬。在所謂「美國優先」原則下,可能會表現出更明顯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本土主義特徵,這將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具體到對華貿易政策上,隨着中國經濟的逐步崛起,美國貿易保護的矛頭重點轉向中國,中美貿易局部摩擦迅速上升。

  特朗普政府這次主動挑起對華貿易戰不同尋常,並不是簡單從平衡貿易收支角度出發。中美貿易目前仍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從中美兩國的貿易產品結構來看,並不構成直接競爭關係。中國憑藉低廉要素成本優勢向美國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美國則憑藉其全球人才中心和高新技術優勢向中國出口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國的巨額逆差是當前出口統計體系下產業分工和產業內貿易的必然結果。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不能根本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

  特朗普這次宣布將對500億美元中國出口商品徵稅,涉及航空航太、資訊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瞄準的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非中國目前有較大貿易順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行業,也顯示出特朗普政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國近幾年在高端製造和科技方面的快速發展已經引起美國的高度警覺。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為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位置而實施的製造業2025計劃就成了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

  特朗普政府除了主動挑起對華貿易戰,更是打出台灣牌,進一步意味着對華戰略定位轉變。正如特朗普在首次年度國情咨文中指出的,中國是美國「全面競爭對手」(而非經濟夥伴)。在美國對華定位轉變的背景下,如果特朗普政府秉持零和觀念,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遏制中國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那麼短期內兩國可能陷入競爭衝突局面。

  歷史經驗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在趕超第一大經濟體的路上並不平坦。雖然中國一直表態不希望打貿易戰,但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中國要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從近期中國的貿易政策上,也體現了這一思路。

  首先,在態度上,有理有節,尋求合作並不意味着予取予求。中方多次明確針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及時作出回應,多次表示不希望打貿易戰,貿易戰的結果是雙輸,釋放合作和談判的信號。但同時也並沒有對美國進行一味的讓步,而是明確表示將捍衛中國的正當權益,不會縱容美國漫天要價。同時表達對中國在貿易爭端中的信心,商務部表示美國施加措施的「相關影響中方可以承受」。

  其次,在具體的措施上,反應迅速,精準反擊。無論是針對美國發起的鋼鐵和鋁製品的「232調查」還是近日發布的「301調查」,中國都公布了相應的反制清單。在清單的內容上,也是根據中美貿易的實際關係做到了精確回應,涉及到的大豆、汽車、飛機等商品,都是美國對中國市場依賴度較高的出口領域,但主要為中國對美國的依賴較低或者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到相似的替代品的進口領域。例如,美國90%左右大豆出口中國,但中國的大豆進口中,美國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在汽車和飛機領域,中國也可以從德國或法國等歐洲國家尋找相似的替代品。

  最後,中國積極釋放並宣布改革開放等利好政策,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可的同時有助於對沖負面影響,保持國內經濟金融環境的穩定。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和「兩會」等重要場合,中國都多次表示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深化製造業對外開放,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將是未來開放的重點領域。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以自由貿易區將作為實驗區率先獲得改革開放更大的自主權。中國外交部也表示將藉4月8日博鰲論壇之機宣布新的改革和開放措施。

  展望未來,為了避免貿易戰全面升級,雙方還是應採取溝通方式,盡量通過談判求得解決方案,力爭降低貿易衝突風險對雙方造成的損害。但是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地違背國際貿易規則,實施強硬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也將採取相應有效的反制措施,捍衛國家利益,進行有力反制也是為了今後更好的談判。預計未來中美貿易摩擦或將時有發生,雙方或時打時停,以打促談,談不攏再打或成為一種常態。而如果中美最終通過談判達成和解,則有利於全球經濟繼續穩定發展,資本市場的避險情緒將大幅緩和。最差情況的下,中美之間爆發短暫的貿易戰,但時間不超過6至12月。對於香港股票市場而言,中美貿易戰必將會在短期內導致港股市場波動性快速大幅提升,但股票市場大幅下跌恰好是難得的中長線最佳買入時機。因為,中美貿易戰(如果發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旦貿易戰終止,中美兩國又將開始進行雙邊的政策溝通,股市有望實現V形反轉。

  從中長期來看,人類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未來將逐步躋身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但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中國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建創新型國家、積極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中國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塑經濟增長的引擎,全力搶佔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中國經濟朝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致力於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規則,致力於通過改革國際治理體系來解決當前全球經濟、政治、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應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發展方面承擔更大角色,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宣導一種新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新模式,推動貿易結構的多元化,加快與其他國家雙邊多邊貿易投資協定談判進程,擴大國際自由貿易力量。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