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文在寅21日在南北首腦會談籌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表示,根據朝韓、朝美首腦會談進展情況,也有可能舉行韓朝美三方首腦會談,並強調:「只有南北之間的協議不能實現韓半島永久和平,需要有美國的保障,如若如此需要朝、美關係正常化。」他還進一步指出,朝美間的經濟合作也應該有所進展。
會後,當記者提問是否有可能舉行包括中國在內的四方會談時,一位青瓦台核心人士表示:「現在還不是時候」。
在處理包括核問題在內的朝鮮半島問題過程中,排除中國的「韓朝美」三方會談曾多次被媒體炒作。在當前「中國邊緣化」論調日益抬頭的情況下,文在寅的表態客觀上又進一步助長了這種聲音。那麼他是順勢談起,還是內心想法的自然流露,這一問題再次受到輿論界高度關注。
欲排除中國主導作用
在半島問題上,文在寅政府一直強調要發揮主導作用。文在寅的「三方會談」表態,像是對朝韓、朝美首腦會談向好發展憧憬之下順帶產生的想法,但它實質上流露出韓國政府一貫的真實立場。在朝核問題上,文在寅政府積極充當「核心調節者」,當前朝韓關係、朝美關係向好發展,韓國的主導作用正在日益顯現,在這種情況下韓國自然不希望中國介入其中。
更深層地來看,文在寅提出的「三方會談」構想,主要意圖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勢力對半島事務的介入,從而縮小半島問題的國際化程度,使朝鮮半島問題半島化。其實韓國這種考慮由來已久,從1972年的《7.4聯合聲明》、1992年的《南北基本協議書》到2000年的《6.15宣言》和2007年的《10.4宣言》,共同核心思想就是強調朝韓是半島的主人,通過雙方和解來建立和平,最終實現民族統一,即所謂的「南北當事者解決原則」。由此來看,文在寅的三方會談設想並不是即席之談,而是真實意願的表露。
當前半島局勢出現向好發展勢頭,與中國的持續努力密不可分。無論是朝核問題還是半島問題,中國一直堅持對話解決,並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在韓國總統盧武鉉時期,中韓就對話解決朝核問題進行了緊密協調與合作,確保了六方會談機制在艱難中得以前行,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成果。在2008年之後的近十年時間裏,半島無核化進程中斷,半島局勢亦危機頻發,中國在努力管控武力衝突風險的同時,全力推動各方回到談判桌前,並為此積極探索可行性方案,如「雙暫停」、「雙軌並行」便是一個兼顧各方利益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可以說,如今朝鮮半島局勢的緩解、無核化再現一絲曙光,是與中國的和平努力是絕對分不開的。可見,如果半島無核化協商進程再度開啟,刻意排除中國實屬不適宜之舉,也不利於最終解決問題。
中國有權力義務介入
但目前有一些輿論開始在半島問題上「唱衰」中國。在朝韓、朝美首腦會談被熱炒的氛圍下,部分媒體認為中國已經被「邊緣化」了,甚至有學者認為「美朝會談很可能會以犧牲中國為籌碼」雲雲,這樣的談論似乎正在不斷擴散。很顯然,這種論調是對半島問題的理解有誤,缺少理性思考。
第一,朝美長期敵對與互疑注定二者難以迅速、實質性地走近。上面提到的所謂「美朝交易論」,實質上是在一個不成立的假設下提出的,因為美朝長期敵對,極度缺乏信任,雙方互相接納對方需要一個長期互動過程,在此之前警惕與互疑將是常態。
第二,中國的影響力是客觀存在的,對此需要有足夠的定力。今後一段時間裏,即便是朝美實現無核化會談,但未來要解決的難題仍堆積如山,協商過程一定是艱難曲折的,離開中國的建設性作用,朝美會談本身恐怕都難以持續。
第三,中國是朝鮮半島問題的一個重要當事方,從國際法上來看有權利和義務介入半島事務當中。在解決朝核問題上,中國可能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上,離開了中國參與是不切實際的。按照「雙軌並行」的模式,要解決朝核問題,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是美朝結束敵對,建立正常關係,這就涉及到半島和平機制的構建問題。而中國是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簽字方,法理上終結朝鮮戰爭的和平條約需要中國的參與。
第四,朝鮮半島和平機制的實施保障需要中國。對於當前朝韓、美朝接觸,如果能夠順利解決朝核問題,那麼中國樂見其成。然而即便是美朝雙方簽署了和平條約,但一紙條約的實施保障問題更為重要,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從朝鮮方面來看,考慮到美韓國內政治變動往往會使它們對外政策失去連續性,為應對這種不確定性,朝鮮需要中國的參與。從美國方面來看,在朝鮮走向無核化的情況下,後續補償問題需要中國參與共同解決。
第五,中朝關係的根本尚在。中朝之間因核問題出現了立場不一致,兩國關係因此受到一定影響,但兩國關係的基本面還在,不能以核問題上的爭議代替中朝關係的全部。如果未來半島無核化能夠實現,在發展經濟方面,中朝合作前景廣闊,就此朝鮮自然也會有着理性認識。
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