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的立法會補選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那些獲得議員資格的人士能夠有自知之明,既然不遵守《基本法》就不應該參選立法會議員;如果政府考慮將6名被取消議員資格的名額放在一起補選,也就不會發生這次補選。
如果沒有補選,政府就可以將省下的鉅資解決其他問題。按2018至2019財政年度預算,選舉事務處用於支付薪金、津貼及運作開支的撥款,將較去年度的修訂預算增加逾3億6千9百萬,增幅達107.8%。如果將6個名額放一起補選,又可以省下1.4億港元。這些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容不得隨意浪費。這當然屬於後話。現在就回過頭來看看3月11日的補選結果,看能否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總的印象就是反對派沒能全部拿回他們因違法宣誓而失去的四個議席,相反,建制派卻經過苦戰,贏得了兩席,成績理想。有人說,反對派這次未能全取四席,是因為低投票率。據統計,地方選區全日累積投票人數約為904,000人,累積投票率僅43%,較2016年立法會選舉下跌15.28個百分點。有人進一步將這種低投票率解讀為因歷次DQ事件導致年輕選民意興闌珊,才壓低了投票意欲。
市民認同DQ違法宣誓議席
但筆者卻認為,低投票率表明了過去大多數反對派的支持者已經認同政府取消那些違法宣誓者議員資格的合法性,並且不打算在補選中繼續支持反對派候選人。另一方面,姚松炎在九龍西敗北,也表明選民更加理性,而不是熱衷於一些政治口號。姚松炎因選舉和被DQ出名,此次「空降」九龍西,沒有地區政績。相反,獲勝的鄭泳舜從2007年就擔任區議員至今,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
具體而言,這次補選出現三個亮點:第一,所謂的選票「定律」(即反對派贏六成、建制派贏四成的比例)不再有效;建制派順利在九龍西的單對單的地區補選中贏得了勝利。即使在港島區單對單的競爭中,落選的建制派代表陳家珮也只比區諾軒少了一萬票。
第二,九龍西補選中,鄭泳舜以多於二千多票戰勝姚松炎意義重大。姚因違法宣誓被法院剝奪議員資格,但是,姚仍然試圖通過補選重返立法會,等於變相挑戰人大常委會對於《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一個被取消議員資格的人士就如同被紅牌罰出場的足球隊員,是不應該被允許在加時賽再進場踢球的。姚不僅被選舉主任允許參加補選,而且想「空降」九龍西取勝。如果姚成功當選,就等同宣告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對他無效。幸虧鄭泳舜贏了選舉,否則不知道會鬧出什麼樣的大笑話了。
地區工作是勝選根本因素
第三,建制派暫時取得分組(直選)點票優勢。現在立法會處理議案的投票辦法分為三種:一般政府議案只須一半議員的票數通過;重大政府議案(如政改方案)需三分之二議員票數通過;議員提出的議程則需要在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分別獲半數議員票數的通過。目前建制派在功能組別佔多數;在地區直選佔微弱多數(17對16票)。這種局面有利於政府一般議案的通過,有利於限制濫用議事程序議員提出的議案。
此次補選結束,但後續問題還很多。對獲勝的區諾軒而言,他可能要面對其參選資格被司法覆核的挑戰。有市民指區諾軒參選港島區補選時,曾焚燒《基本法》及支持自決、「港獨」等主張,有違參選時簽署的擁護《基本法》聲明及確認書。
對建制派而言,這次補選也提醒了他們應該繼續努力工作,打好選舉戰。香港立法會是反對派的必爭之地。如何打贏選舉戰需要考慮技術問題,更主要的是考慮如何發動群眾和增強社會凝聚力。建制派不應該為此次補選小勝而沾沾自喜,更應該藉此機會準備好應對另外兩個議員空缺的補選工作。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