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提醒,中國經濟基本面雖然良好,但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卻不容忽視 /中新社
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昨日出台,各部委將在現有基礎之上進行增減、合併,以強化部門職能與效率,配合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中中銀監與中保監合併,組建成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大方向是正確,顯然是針對當前金融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問題。
銀監保監更好協調
事實上,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預期今年經濟增長可達百分之六點五左右,但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卻不容忽視。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因此,化解與防範金融風險是當前重中之重。
今次國務院所屬機構進行大調整,特別新成立金融監管機構,職能包括管轄銀行與保險兩個行業,預期發揮更好的協調監管的功能,藉此堵塞目前分開監管而衍生的漏洞,進一步提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
統一監管助堵塞漏洞
事實上,多年來中國影子銀行活動異常活躍,企業透過銀行渠道,發行理財產品融資,並進行高風險投資。例如有內地保險企業從銀行取得高槓桿借貸,然後在海外市場進行大規模收購,引起了當局關注。目前內地銀行與保險混業經營十分普遍,衍生了監管漏洞與風險問題,需要統一監管機構,才能堵塞監管漏洞。
同時,在銀行與保險行業分開監管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銀行與保險監管職能不清晰,存在監管的灰色地帶,若然不及時做好防控金融風險工作,可產生更大金融隱患與危機,促使中國當局決心推行監管架構改革。
完善監管配合對外開放
中銀監與中保監合併組成為新監管機構,可視為中國金融監管體系一次重大變革,從目前「一行三會」轉變為「一行兩會」的結構,即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與中國證監會。這次金融監管改革具有三大意義:(一)金融監管與時並進。隨着市場變化,監管架構要不斷完善與改進。(二)體現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為實現現代化強國打下重要基礎。(三)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與環境。
事實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促進外商投資穩定增長。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全面開放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開放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權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
換言之,今年中國將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債券及期貨市場發展,再加上積極完善監管架構,預期中國金融更趨穩定、發展空間更大,香港也可從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