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預算案理應投資未來/陳文鴻

時間:2018-03-08 03:15:29來源:大公網

  今次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雖然提出多項惠民措施,但仍顯得有點「吃力不討好」。「吃力」是因為新一屆政府希望透過預算案滿足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訴求,問題是當中不少訴求是積壓多年乃至十多二十年無法解決或紓解的社會難題;而「不討好」是因為社會普遍預期會「派錢」,縱使政府有「派糖」措施和為未來發展投放資源,但在民粹高漲下,批評預算案的聲音仍然不絕於耳。

  去年香港經濟增長超出預期,錄得達1380億元的巨額財政盈餘,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2%,或本地生產總值的5%。這筆龐大的盈餘主是來自賣地和印花稅收入大幅飆升,當社會積壓着大量問題,而政府亦有大筆非經常性收入時,社會各方自然期望政府增加醫療、福利、教育、創科等範疇開支,至少也希望將盈餘更有效益地使用。

  盈餘中撥出多少推動惠民利商措施從來不是理財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財政司司長怎樣決定從盈餘中撥出約四成與市民共享,其餘用作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政府預計到本月31日,財政儲備將增至10920億元,社會上部分人質疑,當社會積壓着種種難題時,特別是貧窮問題還十分嚴重之際,為何不加大力度動用更多盈餘紓解民困。

  盈餘可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香港的財政儲備居全球第七位,高於歐盟、英美,英殖時期港英政府制定的財政儲備目標是足夠政府運作十八個月,近年香港經濟暢旺帶動財政儲備不斷增加,以去年政府實際支出為4744億元計算,現時財政儲備已足夠應付政府運作二十七個月。財政儲備與外匯儲備不盡相同,理應靈活運用,讓全民共享去年香港的優異經濟增長的成果。

  經濟是循環作業的,政府向社會投入的財政資源並非將錢拋進大海,它會演變成收入、消費、生產與投資的良性循環,從而令經濟繼續擴張。相反地,只着重囤積公帑在庫房,或許可透過投資增加收益,但卻只是單次收入,並不能形成令本地經濟倍增擴張的良性循環;所以,發達國家地區一般不強調國庫儲備,而是着力將財政資源用於現實經濟的良性循環上。

  英殖時期,英國政府只會設法淘空香港庫房,不會承擔香港債務。但香港已回歸祖國二十年,「一國兩制」亦成功實踐,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總不能一成不變,緊抱回歸前的舊理財哲學,應該撥亂反正,避免香港錯失了發展機會,辜負香港大多數人要求香港發展之心。

  政府對未來有承擔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明白「派糖」措施不可能惠及社會上每一個人,故決定將其餘盈餘用作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令更多市民直接受惠,推動經濟轉型、推動創科,為香港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

  政府對未來有承諾,卻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醫療服務的根本問題是醫護人手不足,即使新醫院落成卻無足夠醫護人員提供服務;即使增加醫生護士培訓名額,但培養一名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動輒需要三五七年後,而醫院改建擴建更耗時十年以上,所以政府應研究招攬海外醫護人員解決燃眉之急。

  創新科技方面,回歸前,港英政府都甚少投放資源推動香港發展科研,回歸後歷屆政府的投入程度亦略有不足,香港難以獨自建立科研基礎。新一份預算案建議撥出五百億元投放在創科上,亦設法彌補多年缺失,也不易在短中期內取得成果,故特區政府應加強與深圳廣州合作,協同發展。長期而言政府要不斷增加資源,支持本地科研工作,才可以急起直追,挽回競爭頹勢。

  面對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加劇,要有新思維。如果只是一心為增加庫房儲備,忽略宏觀的發展政策,未能適時與民共享財富,令弱勢社群面對更多困難,這樣即使政府錄得再多盈餘,提出的財政預算案也很難得到掌聲。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