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環境污染問題日漸突出,內地開始重視防治污染和發展綠色經濟,為此,亟需搭建綠色金融體系以配合綠色發展的推進。由於內地綠色金融發展時間較短,當前仍存在項目界定標準與國際存在差異、綠色產品結構和發行主體單一、綠色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展望未來,需要繼續優化綠色金融市場的制度設計,以吸引各類主體進行綠色投融資和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銀香港分析員 劉雅瑩
一、環境問題備受重視 綠色經濟發展提速
1、解決環境問題迫在眉睫
當下,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掣肘。據估算,內地五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污染,污染超標的水源佔可飲用淺井和江湖水的比例達75%。從經濟成本的角度看,根據美國戰略研究機構RAND Corporation指出,在過去十年,內地環境污染成本接近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這一比例比韓國和日本高出了數倍,也遠高於美國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把污染防治列入今後三年的三大攻堅戰。
2、內地綠色經濟發展提速
在政府的重視下,內地綠色經濟發展明顯提速。目前,綠色經濟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和新興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通過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後者則是注重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發展新興產業。
3、內地綠色產業規模可觀 相關資金需求較大
「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人民幣,成為支柱產業。」2017年10月,工信部提出2020年環保裝備製造業產值達到一萬億元的目標。據人行估計,未來中國每年需要投入至少二至四萬億人民幣資金來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
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逐步構建
1、加快完善綠色信貸制度框架
近十年,內地加快完善綠色信貸體系的構建。2007年,銀監會建立了以《綠色信貸指引》為核心的綠色信貸制度框架,引導銀行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外,人行決定自2017年三季度起,將銀行機構綠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管理體系(MPA)進行評估,同時優先接受綠色貸款作為信貸資產擔保品。
2、逐步構建綠色債券管理體系
在綠色信貸體系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內地進一步啟動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2015年12月,人民銀行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債券和綠色債券的相關發行管理辦法。2017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非金融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及其他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提供了指引。
三、綠色債券的國內定義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
綠色債券是指發行人將募集資金專用於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量達371億美元,其中有38%不符合國際綠色定義,較2016年的33%有所提高。主因國內外能源結構的不同,造成內地在定義和界定綠色項目方面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
不同市場間的綠色金融產品標準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阻礙了內地綠色金融市場發展和跨境資本流動。未來,內地綠色項目界定標準將逐步與世界接軌,以推進綠色熊貓債的發行和吸引海外投資者投資內地綠色債券市場。
四、內地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1、綠色信貸佔主導地位
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8.2萬億元,同比上漲12.9%,在總信貸餘額中佔比近10%。截至2017年末,綠色信貸規模在內地各類綠色融資餘額佔比超90%。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不良貸款餘額226.25億元,不良率為0.41%,遠低於同期各項貸款1.76%的平均不良率。
2、綠色債券市場活躍度提升
在政策的引導下,綠色債券是內地綠色金融市場最大的亮點。截至2017年底,國內市場綠色債券餘額4334億元,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根據中央結算公司,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量達371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全球佔比22%,發行規模僅次於美國。
(1)綠色金融債仍是綠色債券市場主力
2017年,內地共有25家金融機構發行44隻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達1541億元,在綠色債券市場中佔比62%。2017年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雖較2016年有所收窄,但發行主體數量較2016年增加近15家,更多中小型金融機構(如城市商業銀行)在2017年逐步進入綠色金融債券市場。
(2)非金融企業直接參與綠色債券市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017年,內地共有33家企業發行合計71隻綠色非金融債,發行規模合計945億元,綠色非金融債在綠色債券市場中的比重(按發行總額計)由2016年的約23%提升至近40%。2017年綠色非金融債的發行主體數量和發行債券數量均較2016年有所提升。
3、綠色權益融資快速發展 惟市場深度仍然不足
根據基金業協會,2016年全國綠色產業基金共計121隻,其中以政府主導設立,或者由政府與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設立的模式為主。權益市場也是綠色企業權益融資的另一個重要管道。
五、綠色金融制度設計的優化方向
1、落實綠色金融配套扶持政策
在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過程中,財稅優惠是各國普遍採取的有效措施。參照國外綠色債券的實踐經驗,內地亦可考慮進一步落實包括財稅支持、增信擔保等相關措施,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綠色金融市場。此外,還可探索差異化綠色金融的監管標準。
2、提高二級市場的流動性
市場流動性低是綠色債券市場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2017年,綠色債券二級市場全年現券成交額679億元,換手率不足3%,而近70%在岸市場的綠色債券都是在銀行間市場上發行。為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可考慮將綠色債券納入人民銀行再貸款合格抵押品和擴大綠色債券的流通交易場所。
3、建設多層次的綠色金融體系
目前,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等債權融資在內地綠色金融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且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和債券品種相對單一。因此,應優化相關制度安排,同時發展綠色股權融資。
4、結合「一帶一路」設計 推動綠色債券國際化
2016年7月,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五國政府共同出資成立的新開發銀行在內地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2016年第一期綠色金融債券」,成為首家在中國發行綠色金融債的多邊金融機構。2017年7月,波蘭共和國完成第二期人民幣債券備案,成為首單境外政府機構綠色熊貓債。2017年11月和12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先後向全球投資者發行了「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打通了內地綠色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新路徑。
未來,隨着「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需加快內地與國際市場綠色債券標準的對接,以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六、香港可在綠色金融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目前內地綠色債券發行以在岸市場為主,佔比82%,離岸佔比18%。2017年,內地綠色債券離岸發行量達66億美元,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推動了2017年離岸綠色債券發行量的增加。當前,內地綠色債券的離岸發行規模仍較小,且發行主體比較單一,主要以金融機構為主。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擁有龐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具有完備的市場基礎設施,有發行各類債券的成功經驗,並具備大量金融、會計、法律的專業人才,因而可在綠色金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最新公布的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香港財政司司長建議推出借款上限為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同時表示會在2018/19年度發行首批政府綠色債券。隨着香港綠色債券市場的進一步成熟,相信能吸引更多企業在港發行綠色債券,鞏固香港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