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時間:2018-03-03 03:19:33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指,2018年是十九大後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 新華社

  2018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三中全會發布會議公報。根據公報,本次會議除了審議預備向兩會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名單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名單外,一項至關重要的成果是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銀國際資深宏觀策略分析師 葉丙南 宏觀分析師 張婉

  與黨以往的三中全會更側重經濟領域的改革不同,本次將深化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作為主要內容,體現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就未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徵做了充分和深刻的闡述,就相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市場建設等一系列改革發展方向做了具體的科學部署。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平穩,經濟結構日益優化,消費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上升,經濟增長的韌性逐漸增強,未來三年只要實現GDP在6.3%以上的增長速度就能實現十八大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隨着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將轉向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各個領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機組成,也為其他領域改革的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於通過更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其他領域改革的效率,形成改革的合力,加快向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機組成,而深化黨和機構行政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背景是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已經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奠定了有力基礎。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當前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因此需要解除存在的障礙和弊端,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着力點,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部署,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保障,又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基礎。

  從短期來看,在未來三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過程中,黨和國家機構職能要針對突出矛盾,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筆者認為,其中的工作重點就是按照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出的要求,未來三年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目的更強調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景向好背景下提供保障。在更長期的規劃中,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過程中,黨和國家機構職能改革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強調通過頂層設計和科學部署形成先進的制度性安排,目的也是立足高遠,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政治智慧。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在具體的改革工作安排,會議則從政府職能、黨政軍群各個機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和機構編制法制化等方面入手,完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系統性工程。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

  改革目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重點包括:(1)簡政放權,需要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干預,按照十九大的要求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打破行政壟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需要優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實現宏觀調控政策系統性、連續性和協調性,杜絕「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現象;(3)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強化政府監管執法職能;(4)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突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5)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旨在解決公地悲劇問題,強化政府對公共資源的保護和公共品提供,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

  筆者預計政府職能的改革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要素市場化和服務業開放,刺激要素自由流動和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響應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的必然要求。

  未來統籌設置相關機構和配置相近職能,筆者預計可能合併一些職能重複機構;理順黨政軍群體系的職責關係則將有望解決同一職能條塊分割、政令不通、職能真空等問題,有助於提高決策和政策執行效率。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改革方向是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指將現有事業單位按照社會功能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為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事業單位改革有助於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減少政府類中介對資源配置的干預,提高經營類事業單位的競爭效率。

  第三,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係,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一方面是要統籌優化地方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保障中央宏觀事務管理令行禁止。另一方面是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預計未來會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併設立或合署辦公,增強地方綜合治理能力,提高基層管理效率。筆者認為構建順暢的從中央到地方工作體系,將有助於提高中央宏觀決策在地方的執行效率,更好的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效果,同時也有利於優化對地方的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地方積極性。

  第四,機構編制法定化,推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

  推動機構編制法定化提出要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實施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規範和約束履職行為,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機構編制的法定化改革凸現依法治國地位,為機構運行建立法制化的制度體系,增加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2018年是十九大後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在這關鍵的時點,十九大三中全會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突破口,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為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制度性安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