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稅務改革需新思維 助力港企灣區發展/陳亨利

時間:2018-02-27 03:15:51來源:大公網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明日公布,特區政府在增加開支改善民生的同時,發揮香港優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重要契機,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以推動經濟發展,亦是重中之重。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一直以奉行低稅率、簡單稅制優勢見稱。

  然而近年全球經濟體紛紛調低企業稅率和推行稅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提升業務、刺激商業投資,以促進經濟發展。

  稅務成本是一家企業選擇在何地設置地區辦事處或企業總部的重要考慮因素。日本於2015年度通過減徵法人稅,希望藉以提高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和吸引外國企業進駐。美國去年成功通過聯邦稅改法案,企業稅率從35%大幅裁減至21%,並提供多項減免措施。新加坡積極進取的優惠稅收政策,更是眾所周知。香港的稅制並沒有與時並進,尤其在吸引和挽留外商投資方面,逐漸落後於鄰近地區。

  優化稅制有助吸引投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便提出稅制新思維。建議利得稅採取兩級制,企業首二百萬元利潤,稅率由16.5%減一半降至8.25%,其後的利潤則按標準稅率評稅。施政報告亦重視推動創新科研,企業首二百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優惠。商界對這些新思維反應正面,期望有關措施可以在預算案中得到落實。

  須檢視現行稅制不足

  提出新思維固然可喜,檢視現行稅制的不足亦是需要的。商界多年爭取調整現行《稅務條例》第39E條及16EC條的規定,回復允許港商在境外使用的機器設備和知識產權的相關資本開支,獲得稅前扣減。香港一向是外向型經濟,工業更早已外移。以我的老本行紡織製造業為例,生產線於上世紀末遷至珠三角,今天落腳東盟,將來更可能踏足非洲。而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港人紛紛北望神州,尋找更多機遇。

  調整39E及16EC的規定,可減輕香港企業於境外發展的稅務負擔,讓企業有更多資源用於創新、科技應用及新產業開發上。這亦符合香港稅法容許納稅人就產生利潤的成本作扣減的基本原則。

  林鄭月娥上任後曾多次提出「理財新哲學」,更積極、更進取地善用累積的盈餘,增強香港競爭力。

  我認為,稅務調整是一個重要的革新方向,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政府應採取具有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持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紡織業聯會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