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星期三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預算案的一系列措施,除了注重推動經濟發展外,同時也要真正惠及社會上有需要的市民,幫助弱勢社群向上流動,紓緩跨代貧窮,致力建立一個關愛共融的香港。
當前各界都預測政府會有逾千億元盈餘,有不少人士建議政府「派糖」,一次性向合資格市民派錢。政府有庫餘當然並非壞事,但如何用得其所,並在未來中長期內產生深遠的影響更為重要。「派糖」一舉固然具備其積極的影響,但應聚焦香港當前在發展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各項訴求與意見;並且需要審慎行事,把錢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畢竟「派糖」只能「甜」一時,如何能夠集中投入,以至於在地區長遠發展上注入動力,並產生持續性的影響,這是政府需要考慮的一點。
在庫房有大額盈餘的情況下,政府應靈活調動公帑、善用資源,集中解決當前地區在房屋需求、安老扶貧、醫療設施、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這也是當前以特首林鄭月娥為首的特區政府展現身手的時機,藉此為香港未來發展進一步清除障礙,打下根基。尤其當前要鼓勵創新產業的發展,推動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增強本港固有競爭力之餘,同時有為年輕人提供就業創業機會,使其更容易向上流動,這些都是政府能夠積極發揮作為的領域。
另外,政府需要投入資源與人力打造平台,幫助本港融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政策,以更在相關領域能夠取得切實的成果及回報。期望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能夠集中投入在這些中長遠的民生及發展領域,推動地區不斷解決問題,取得更豐盛的成果。
集中資源解決民生問題
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上一次出現財政赤字是零三至零四年度的事情,目前坐擁過萬億元財政儲備,應更有條件地將盈餘用諸社會,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具有前瞻性的理財方針。當前以民為本是基本要義,扶貧紓困方面應具備針對性。例如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相當突出,如何相應投放資源,尤其是在醫療設施,包括醫院及社區醫療服務上應予充分考慮。
在房屋問題這項香港發展固有問題上,現時公屋輪候冊的申請者已累積至30萬,平均輪候時長延至4.7年,可見當前港人的住房需求上的急迫性,同時輪候公屋的家庭在住房環境上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房屋是香港長期以來的,也是最急迫的民生問題,同時也是聯繫到港人生活、就業與創業等各方面,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未來政府在覓地建屋、增加公營房屋、資助性房屋方面,應投入更多資源,有計劃地、有步驟的逐步紓緩港人住屋的困難。
強化本港競爭力不容懈怠
香港發展也存在其固有優勢,美國傳統基金會本月公布的2018年全球自由經濟報告指出,香港連續第24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而且分數是史上第二高。低稅制、健全成熟的金融體系及工具,都是本港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關競爭力需要得到進一步強化,否則只會「不進則退」。
另外針對香港中小企業在本地經濟發展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政府可在寬免利得稅、寬免商業登記費及各種牌費、為投資初創企業的基金提供稅務優惠等措施上支援中小企業,刺激中小企業的興旺發展。
政府也應該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積極協助傳統產業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落實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例如當前創科產業是重中之重,政府的財政預算應着重投入在有關產業領域,幫助有關企業發展,注入動力活力。林鄭定下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內把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目前的0.73%倍升至1.5%的目標。預算案應在這方面積極配合,進一步提高本港的科研投入,以及完善整條產業生態鏈。例如落馬洲河套區發展,香港需要政府提供相應政策,投入到與鄰近地區的合作發展中來。
當前政府「彈藥」充足,有條件集中精力解決地區民生急需問題,包括房屋、安老、醫療、扶貧等問題,同時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確保市民分享到地區經濟發展成果。如此才能為香港社會各行業的發展提供具有活力及潛力的環境,這也是港人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增加資源配合和融入「一帶一路」,共建大灣區,推動香港擁抱國家及臨近地區的發展機遇。
香港市民對於此次預算案高度期待,期望政府敢於投入資源,進一步強化地區競爭力及優勢,投入國家發展戰略,不斷解決問題,取得切實成績。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