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很流行,「不要焦慮兩小時和八公里以外的事情。」為什麼是兩小時和八公里呢?我搜看了好多網文,有一種說法是心理諮詢師研究了兩千例焦慮個案,發現百分之六十八的焦慮對象存在於兩小時後或八公里外。換句話說,這些焦慮對象離現實太遠,本不必焦慮。那麼說來,焦慮是有半徑的,時間上、空間上都有,超出半徑的,不妨置之度外。
且慢,古人一直教育我們的可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按此邏輯,「慮」的越遠,「憂」應該越少啊。為何現在倒過來,「慮」得越遠,反而更讓人心「焦」了呢?我以為,這或許和信息環境的變化有關。古代信息傳遞和溝通都不發達,生活的不確定性比較強。所謂「遠慮」,就要盡可能多地搜羅掌握甚至通過推演的方式獲得信息,以便對將來作出盡可能準確的預判。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信息不僅充足而且過載,如果無窮盡地把信息吸附到自己身上,反受其害,這就好比戴着高倍望遠鏡走在深山老林,四處的猛獸彷彿已到眼前,隨時會撲上來撕咬,實際上離得還很遠,完全有時間躲避防禦。
在加重焦慮的問題上,網絡平台的算法推薦也負有責任。有時候,看到體檢報告裏某項指標超標,難免在網上搜索「怎麼辦」,結果,確定的答案沒找到,源源不斷的疾病信息卻都來了,越搜病越重,越刷心越焦,一直搜下去、刷不停,平台推的沒準兒就是「遺書寫作指南」了。
防止算法推薦變成焦慮推手,歸根結底要靠平台治理,但作為「網絡草民」,在治理規則尚不完善的當下,還得想辦法自救。如今,控糖控油控碳水可以保持生理健康,已被很多人了解並照做,其實,「控搜」「控刷」可以保持心理健康,亦應該作為一條養生守則,大力推廣。這樣,才能把焦慮的半徑盡可能縮小,而不操沒必要的心,才能把真正該操心的生活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