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絲路山水圖》的兩點思考/鄧 飛

時間:2018-02-23 03:15:50來源:大公網

  中央電視台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最引人關注的不是娛樂節目,反而是有港商重金購回一幅古圖《絲路山水圖》獻給故宮博物院。節目之後,迅速在海內外引起很大的關注,包括該圖原名到底叫什麼,該圖是什麼時候繪畫等等。但對於筆者來說,反而另有兩點好奇疑問,卻是他人少有關注的。

  第一,當初明朝繪畫這個圖到底所為何事?也就是說,用來做什麼?

  眾所皆知,明朝從來沒有經營西域絲路的企圖,反而坐視伊斯蘭勢力崛起,急風暴雨式取代原有存在千年之久的佛教信仰。

  雖說目前對製圖時間的考據仍有爭議,但普遍認為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繪畫,但這就更讓人不明所以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朝政府宣布把敦煌、玉門關一帶駐軍、官民,一律後撤至嘉峪關。這意味着戰略大收縮,明朝把西北邊防線從兩千年以來的玉門關,往東撤退467公里以上。

  我這裏的意思是,明朝適逢戰略大幅度收縮,縮到連玉門、敦煌這些千年古城都不要了,反而會花大力氣去繪製這幅一直延伸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甚至據說原圖終點是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地圖?製圖與實際軍事行動完全背道而馳?這一點令人非常費解。

  第二,我很懷疑這到底算是一幅「地圖」,還是一幅畫?

  如果是地圖,則完全不是歷代朝廷製圖的規格與表現手法。地圖古代叫輿圖,是非常重要的管治及軍事資料,實用性很強,地圖內必須包括足夠豐富的地理及人文資訊,但這幅所謂的地圖卻只有各個城邑的名字,其餘包括山川河流名字、人口土地數量等資料基本是零!

  另外,驟眼看上去,似乎此圖並沒有依據魏晉裴秀、北宋沈括所留下來的「計里畫方」、「寸折百里」的原則來製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比例尺的概念,似乎城邑之間距離相若,而且全部以中國城池風格來繪畫,沒有任何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痕跡,甚至連城邑的地理環境、附近地貌也不準確,通篇充滿自宋代以來的院體畫風格,那青、綠顏料塗染的絲路山水,更像宋徽宗的《千里江山圖》。

  不妨對比同樣屬於嘉靖年間的另一組鴻篇巨製地圖——羅洪先的《廣輿圖》,這組地圖冊按照全國各省和幾個藩屬國來進行分冊繪製,不僅嚴格依照比例尺等製圖原則,而且地圖重實用性而非藝術性,包含着非常豐富的地理和人文資料。反觀這幅《絲路山水圖》規模之大,長達四十米以上,顯然不是用作經常查閱的。

  這圖似乎重觀賞藝術性多於實用科學性,總不會是明朝朝廷閒得慌,製作一個大型山水圖來供平日觀賞吧。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