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修編出版香港志  特區政府責難辭

時間:2018-01-23 03:15:55來源:大公網

  本港地方歷史文化學者連日發出修志「告急」呼籲後,各界人士及市民在回應中均認同這是一件值得做及必須做的大事,對有關工作目前陷於「求助無門」的困境感到不解及不滿。

  毫無疑問,造成本港修志工作「十年無寸進」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根本沒有正視和重視這項工作。回歸二十年來,特區政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民生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在歷史文化研究和承傳上,力有所未逮和乏善足陳,則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修志是一項「細水長流」、鉅細無遺的龐大學術工程,不是如土木基建工程般成立一個專責小組,開幾次會、搞搞諮詢,再花上三兩年時間便可以出成果。修志工作往往是十年八載也不為功,全國修志工作早於建國初期便已提上日程,但其後歷經政治運動衝擊而中斷,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央重新成立國務院修志領導小組,全力開展工作,也要到一九九九年,前後花了二十年時間,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期主要省市自治區的覆蓋工作,眼前第二、三期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

  因此,修纂出版香港地方志,確實不是一件易事,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難的工作也要有一個開始,才能按部就班及最終完成,否則只是「坐而論道」、按兵不動,則恐怕高鐵已經修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香港地方志還沒有完成。

  眼前,對特區政府而言,相關要務有三:一是必須根據十多年前修編《香港通志》啟動禮上的宣布,由「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主修」,從速展開有關工作,政府要按計劃撥給約二億元的所需資金,並歡迎社會人士給予資助,並為從事相關工作的學者專家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形成一支比較充實和穩定的隊伍,希望三兩年後能開始出成果。

  二是必須要正視修志工作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修志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下」的工作。香港從一個古代小漁村到近世由英國實施殖民管治一個半世紀,其間無論是政治、經濟以至社會、文化上的變遷以及與母體的聯繫,都有非常獨特的地方,必須為整個中國地方志補足這一筆。而在現實政治層面上的意義就更毋庸多言了,浸會大學少數學生代表日前包圍校方辦公室,質問為何學生要普通話及格才能畢業,要求校方「廢除」此一「無理規定」。事件的荒謬,與香港無「志」、青年無根大大有關。

  三是必須看到,修編出版地方志書已經成為一項全國性重大文史學術工程及明文規定,中央已有文件予以詳述。香港回歸已經二十載,作為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不可「自絕」或「見外」於此一全國修志工程,「一國兩制」並不是「不交功課」的理由或藉口。

  期望高鐵通車「一地兩檢」實施之日,《香港通志》的編修出版工作也能登上「快車」,向目的地進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