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香港與珠三角各城市形成了緊密連接
編者按:自去年七月開始,《大公報》經濟部在微信群開設「財經下午茶」內部員工業務培訓平台,主講嘉賓除了新聞工作者之外,還包括經濟學者、各行業研究專家、企業家等諸多佼佼者,講座內容質量上乘。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會不定期從中選擇部分適合公開發表的內容,與讀者共享,敬希垂注。
作為一個對標國際灣區的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為區域乃至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亦將為中國乃至全球帶來改革示範作用。中銀國際研究部副主管、董事總經理王衛指出,大灣區具有「金融+科技+高端製造+對外貿易」的總體優勢,只要形成合力,前景一定非常美好,未來大灣區勢將成為一個招金、吸才、崇文、重民、養人的宜居城市群。/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王衛在作客《大公報》「財經下午茶」時表示,中央層面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要源於五大目的。首先,大灣區建設將成為區域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其次,通過大灣區建設開闢「科技創新區」,將深圳、廣州領先的高科技優勢,輻射到周邊及港澳地區。
再次,大灣區概念在中國首度提出,也為發展城市群給出了「都市新融合」的發展理念。第四,大灣區提出了將珠三角及港澳地區,以「灣區」形式的合作概念,這是新的區域理念;最後,從競爭新高度看,大灣區將集各城市所長,讓整個地區競爭優勢提拔到面向全球的新高度。
營建國際科創中心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設定多重目標。王衛說,中國要建立一個能對標紐約、東京、三藩市等國際灣區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要建設創新高地、經濟最具活力,且能在整個經濟社會中具有世界級文化要素的城市群。此外,希望通過大灣區建設,為中國乃至全球帶來改革示範作用。他預計,區域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營建國際科創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等,料成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重點。
按國家部署,粵港澳大灣區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等九大內地城市,及中國香港、澳門兩大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
從經濟體量看,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灣區難分軒輊。市場數據顯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整體GDP約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東京、三藩市、紐約等國際灣區的整體GDP分別為1.8萬億元、0.8萬億元和1.4萬億元。人口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約6672萬人口,而東京、三藩市、紐約等灣區人口分別僅4384萬人、760萬人和2340萬人;鑒於此,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為1.97萬美元,與東京、三藩市、紐約等灣區4.1萬美元、10.5萬美元和6萬美元的人均GDP還有很大差距。不過,從GDP增速看,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GDP增速為7.9%,同期東京、三藩市、紐約等灣區的GDP增速分別僅1.6%、0.7%和1.5%。
未來力拓第三產業
王衛坦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比重僅62.2%,而東京、三藩市、紐約等灣區的佔比分別為82.3%、82.8%和89.4%,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一大發展方向是繼續發展第三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有各自的經濟特點及優勢,如香港擁有國金中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優勢,深圳、廣州、珠海等城市的金融業也有不俗的發展,而東莞、佛山等在製造業領域有明顯優勢,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金融+科技+高端製造+對外貿易」的總體優勢。
至於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作用,王衛認為,「一國兩制」是港澳地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最大優勢。特別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香港,不僅擁有自由港、國金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還有非常知名的教育與醫療體系,這些都將為大灣區發展帶來優勢。他特別提到,在與內地互聯互通方面,香港已做了不少工作,包括資本市場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信兩地的互聯互通會更廣闊和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