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月1日(記者 李永青)自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後,迅即引起各界關注。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表示,「一帶一路」之於香港,一則是喜,一則是憂。喜者是 「一帶一路」所包含的商機,可能為香港帶來脫胎換骨的機遇。憂者是「一帶一路」所可能引發的劃時代變遷,會使香港被更邊緣化。世事無絕對,是喜是憂,並非命定。觀乎往績,他相信是喜多於憂,但關鍵在於靈活掌握與應對。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 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攝
關家明表示,邊緣化之說並非始於今日,早在八十年代本地大量製造業北移已有「產業空洞化」之慮,其後隨着國內開放,貿易、物流等中介行業也面臨「非中介化」的威脅。結果是老舊行業以極速「空洞化」,但同時亦帶動相關而更高增值行業如設計、金融、市場推廣等商業服務高速興起。當然,轉化過程不無痛苦,但若非與時並進,以香港彈丸之地,螳臂當車恐怕只會更悲慘收場。
從表面看,他認為,「一帶一路」對港之危有二: 一是地緣,帶路沿線國家有不少是香港聯繫不強的地區,如中亞、西亞、中東歐等;二是行業,基礎設施如高鐵、資源開採、冶煉等也非香港業界的強項。
要轉危為機,關鍵在於機動靈活、避短揚長。以地區言,香港應專注經貿聯繫較強的區域,如東南亞、南亞和中東。特別是印度、印尼、越南和迪拜等位居香港出口前列或潛力豐厚的國家和樞紐城市。深化與有關國家的聯繫,積極參與和簽訂雙、多邊經貿稅務協議,加強推廣,鼓勵多層次交流、培訓等。對聯繫不強的中西亞和中東歐地區則應集中開拓官方和民間的交流渠道,提高簽證、交通、通關、認證、稅務等旅遊、貿易和投資便利程度,為更廣泛的經貿交流打好基礎。
在行業方面,則可以發揮香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最高度國際化和熟悉中國國情的服務中心優勢,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支援,特別在四個方面。金融:包括籌融資、匯兌保險、財資與風險管理、人民幣國際化等。航運物流:包括區域配送、海陸空聯運、價值鏈管理等。商貿推廣:如會議展覽、商貿配對、質檢設計、產權交易、品牌管理等。跨境投資:包括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收購合併、法律仲裁、地區總部等服務。
除了上述的地區和行業重點,他認為,香港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還有兩個不可忽略的角色:一是對國際市場規則的掌握,二是與帶路以外地區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