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崇尚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法國政治思想家盧梭曾這樣談論妥協的藝術。這句話送給香港政壇的反對派非常合適,在他們鼓吹堅守自由民主信念的同時,卻將法制、市民賦予他們建設性地討論議案、建設香港的義務等,都拋到九霄雲外。而近日成功修改議事規則、杜絕濫用「拉布」的行為就讓他們意識到,政治需要在規則下進行。
反對派瘋狂「拉布」,浪費公帑行為有目共睹。如13/14立法年度,共有6個工程計劃因「拉布」而未能完成審批,導致工程成本超額約13億港元,比如「發展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額外開支9億多港元;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的規劃、工程及建築研究」額外開支也有150萬港元。
反對派的「拉布」是藉着市民權益的口號,公然侵佔民眾利益。阻止政府通過重組醫務委員會的提案、「一地兩檢」等惠及民生的重大議題,非要進行泛政治化的討論,將部分爭議放大到無極限,卻把香港切實的發展拋在腦後。由於「拉布」積壓大量議案,令立法會須在暑假休會前加速審議議案,反而是眾多議案得不到充分的討論。這些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難以說服廣大市民支持反對派的惡劣行徑。
民主政治中,少數服從多數本是最能令大眾接受的政治原則,雖然歐美國家也有反對派議員「拉布」的先例,但美國參議院在1917年加入規程終結辯論,之後再於五十年代修訂過。現在是需要整個參議院議席五分之三或以上便可終結辯論。且歐美國家的「拉布」多是夜以繼日,難以補充體力,所以議員需要輪班「拉布」,其付出的代價遠大於香港反對派「拉布」休會拍拍屁股走人。反對派議員近年嘗到了甜頭,便動輒以「拉布」綁架多數人的意志,這是對民主精神的踐踏和嘲諷。
《基本法》已賦予充足渠道及權力予立法會議員監察政府。議員可以辯論議案,可以高調反對,還可以在全體委員會無限次發言,並沒有完全阻止議員「拉布」。如果有重大議題沒有得到充分討論,議員仍然有機會透過「拉布」來喚起公眾關注度。市民和立法會其他議員厭惡的只是反對派將「拉布」當做常態,阻礙民生卻一副道義凌然的樣子。
是次修改議事規則快速通過,民間對反對派號召公然抗議的響應寥寥,反而是拍手稱快者眾多,民心向背昭然若揭。若是真如部分議員所威脅,雙倍奉還,甚至進行武鬥,只能讓修改議事規則更加有理可據。如今杜絕濫用「拉布」將重振香港政壇,令政府更加有效地處理重要議題。香港發展事不宜遲,大灣區更將其他城市群和香港連接,合作和競爭更加有迫切性,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板上釘釘,只有保持政府和立法會的高效有素質,才是能幫助落實經濟發展政策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