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幻的2017年即將過去,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列為敵對力量,指責中國威脅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在中東問題上,特朗普不斷挑起爭議,甚至在聯合國大會就反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議進行投票之前,威脅切斷反對國經濟援助。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特朗普更是不斷將威脅升級,將半島推向危險的邊緣。一切舉動,都表現出美國和整個世界對抗的態勢。
特朗普在白宮的幕僚和內閣成員,最近三個月頻頻被撤換,右翼鷹派已經充斥着特朗普的團隊。這樣一支隊伍,必然要把特朗普拉向更加極端的方向。
美國霸權主義受威脅?
有人說,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是一場鬧劇,胡鬧過後,他就會改變政策。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特朗普受到了鷹派團隊的催谷,已經準備在中東支持以色列對伊朗動武。特朗普還改變了奧巴馬時期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開始增加對阿富汗駐軍。還宣布結束奧巴馬的重返亞洲的政策,改為經營「印太地區戰略優勢」政策,阿富汗僅僅是包圍中國西南部的一顆重要棋子。
美國右翼鷹派,特別是共和黨勢力,已經看到美國實力下降,昔日全球戰略壓倒性的優勢,已經逐漸失去。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強烈呼籲要改變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發展中國家要有更大的發言權。中國這時召開十九大,提出自己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為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國際社會,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為發展中國家說話。在美國看來,這威脅到其霸權主義。
美國過去在聯合國是一言堂的堂主,沒有人敢在聯合國對美國說不,但最近幾年,美國的指揮棒已經失靈了。這種情況不遏制住,美國的超級大國形象可能會失去。再加上,亞洲每年經濟增長在百分之六左右,長此下去,美國的頹勢更加暴露無遺。美國右派勢力感到焦慮和徬徨,認為一定要採取措施,重振興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冷戰策略,一定要敢於推行戰爭邊緣政策。於是在亞洲扶植日本,中東扶植以色列,挑起地緣衝突。亞洲地區單靠第七艦隊,實力不夠,美國準備把第三艦隊也調動到亞洲地區,並且把關島的戰略軍事基地,重新運作起來。由於要使用武力威嚇,美國先下手為強,在朝鮮半島和日本,都部署了「薩德」和神盾陸基反彈道導彈,還配上愛國者三型反導彈系統,美國本土也增加了反導彈部署。威脅發動局部戰爭,對美國來說並非壞事,或許是讓美國軍工水平再度領先的唯一辦法。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歪曲抹黑十九大,極力描繪中國是美國和世界的威脅。報告說,通過強權競爭,「中國擴張權力以致侵犯了他國主權」,「中俄在發展中國家加大投資,以擴大影響力,獲得對抗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國軍隊現代化和經濟擴張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有渠道進入美國的創新經濟,包括美國的頂尖大學」,「中國派出的留美學生,竊取美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中俄在地區和全球都在重塑自身的影響力,中國尋求在印太地區取代美國,擴大以國家主導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重塑該地區秩序」。
極右主義重拾冷戰思維
這完全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的思維邏輯。美國一直認為,全世界在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模式、金融和經濟依賴性方面,都要從屬於美國,這才符合美國的安全和經濟繁榮利益。任何人如果創造另外一種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並且由世界各國仿效,不再追隨美國,就是對美國安全的挑戰。特朗普宣揚「美國優先」和「令美國再強大」,正是美國右翼財團願意與其結盟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必然要向全世界解釋清楚十九大,要在國際輿論上和美國右派的「中國威脅論」進行一場較量。美國發起的兩場宣傳戰,一個是「俄羅斯干預了美國的選舉和內政」,另一個是「中國間諜論」,認為要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以及指責中國科學家為間諜等。這些手段,其實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冷戰手法和心戰手法。六十多年過去了,冷戰手法和心戰手法被證明失效了,但今日美國右派再撿起這個武器,只能是再失敗一次。美國從五十年代開始,軍事上包圍中國,經濟上封鎖中國,科學技術上執行禁運政策,最後的結果是,全世界大部分西方國家都和中國做貿易,分享到中國的龐大市場,唯獨美國向隅,吃了大虧。
連美國輿論都說:「特朗普的政策,是自我孤立的政策,美國放棄了世界領袖的角色,拱手讓給了中國。」中國無意爭奪美國世界領袖的地位,但中國絕對不會放棄自己國家的核心利益。美國將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看作是自己的霸權主義受到威脅,這完全是不正常的思維邏輯。美國退出TPP和《巴黎氣候協定》,又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令自己在世界陷入空前孤立的狀態,怎能說是中國威脅美國安全?
如果美國繼續沿着對抗路線走下去,在國際事務上將會更加有心無力。這是美國出現黑天鵝現象的年代,這是極右主義崛起的年代,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這也是違反國際準則和秩序的大國走向衰敗的年代。2018年的形勢發展,將使這個大趨勢更加明顯。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