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外界所料,美國總統在其上任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與中國同樣「有幸」享受此「殊榮」的,還有美的死對頭──俄羅斯。特朗普妄稱,中俄挑戰了美國的實力、影響力和利益,是兩個意圖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修正主義國家」。
此言在中國引起強烈反響。外交部發言人批報告「歪曲事實」,促美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等過時觀念。中國駐美使館批報告內容「自相矛盾」,直言「競爭對抗中逆潮流而動,勢必被時代所唾棄」。
中方回應有憤怒,也有擔憂。特朗普上月剛剛結束對中國的國事訪問,雙方簽下「創歷史」的兩萬億經貿大單,就在人們期待中美合作結出更豐碩成果時,「對手論」無疑於當頭潑下一盆冷水。美國安全報告年年搞,雖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從中包含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手段、途徑等要素上的重要考量。顯然,在「合作」與「競爭」的天平上,特朗普更傾向於後者,中美關係前景堪憂。
但也毋須對此大驚小怪,自亂方寸。中美這片天塌不下來,雙方不會因特朗普「對手論」而走向對抗。一直以來,中美關係就是「合作」與「競爭」的統一體,「合作」中有「競爭」,有時會非常激烈。「競爭」中有合作,偶爾也會「親密無間」。奧巴馬雖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夥伴」,但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幾乎將中國逼到死角,其對華圍堵、遏制,一點也不比特朗普弱。特朗普說中國是「戰略對手」,但「美國優先」政策的實施,還得靠中國經濟提供新動力,在朝核、中東等地區乃至全球問題上,沒有對華「合作」,其寸步難行。
中方該如何應對?先要弄清美想幹什麼?特朗普雖然拋棄了前朝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對中國的遏制、圍堵並沒有改變。其提出的「印太戰略」,正是「重返亞太」戰略的翻版,採取的手段也無外乎製造貿易摩擦、挑撥其他國家與中國的關係,製造新的地區熱點等等。
此外,還要弄清美能幹成什麼?特朗普外交總體呈現收縮態勢,亞太各國未必甘冒風險做美的馬前卒,對華貿易圍堵,「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得不償失,挑撥南海局勢、阻礙「一帶一路」倡議,到頭來不過是美國的「獨舞」,無人喝彩,更無人響應。特朗普與華「競爭」,恐將一事無成。
中方的最好應對,就是泰然處之,排除一切干擾。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任何逆歷史潮流的東西,都是短命的,最終都會被歷史淘汰。到頭來,所謂「競爭對手」不過是特朗普玩的一場文字遊戲,雖有礙觀瞻,但無實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