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法會將開始辯論修改議事規則的動議。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已經到了不做不行、迫在眉睫的時候了。香港立法會近年形象頗為負面,不僅僅是因為出現「為反而反」的議政文化,令市民反感。也不僅僅是因為某些議員出現暴力言行,推搡、擲物、辱罵、倒插國旗等,讓人們看到議會亂象叢生,議員素質低下,而對香港的民主議政產生疑慮。更重要的是,某些議員利用議事規則的不完善之處,通過不斷拉布、惡意流會來癱瘓議會,阻撓很多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的議案通過,甚至一些民生專案也被拉垮。這不僅讓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困難,也直接影響了香港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在當前全球競爭激烈、不進則退的大環境下,議會拉經濟發展的後腿可能會成為香港進步的噩夢。
拉布拖累立法會空轉
這些年被拉布的一些重要數據和事件有:從二○一三年到二○一六年,香港立法會大會舉行的兩千多小時會議中,十分之一的時間浪費在點算人數上,而因議員缺席流會所虛耗的時間佔了相當於大會時間的百分之二十多。香港重大工程因拉布而延誤,導致工程費用超支成為了香港的「常態」。除了高鐵香港段外,港珠澳大橋香港段、蓮塘/香園圍口岸與跨境工程等,均因拉布出現延誤或超支,工程超支金額從數十億至過百億不等。這不都是納稅人的錢嗎?
高鐵「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的審議是典型的個例。立法會十月二十五日起開始審議,在反對派不斷採取新花樣拉布近一個月後,立法會花費了整整二十六個小時,才通過議案。據立法會秘書處統計,在這二十六小時中,議員就議案實質辯論僅用了八點五小時,官員發言約一點五小時,表決修正案花約半小時。而其餘十五點五小時,約五小時用於點算人數,十點五小時耗費於反對派提出的各類奇奇怪怪的規程問題,包括「中止待續議案」、「要求新聞界及公眾人士離場」,以及「縮短表決鐘聲時間至一分鐘」的辯論。也就是說,百分之六十的時間被議員白白耗費掉。如果按照立法會秘書處及議員每日平均總薪酬津貼二百五十五萬元計算,這空耗的百分之六十時間,損失的金錢又將是多少呢?
議會監察政府天經地義,議員的正常質詢,是監督和改善政策,確保施政為民的必要之舉。這是議員的分內之事,是獲得市民支持的。市民願意看到理性問政的局面,願意看到議會是一個既嚴格監察,也有商有量的論政之地。但若假民主之名,行一己之私,把議會變成個人的舞台,為博個人出名大玩政治手腕,那是不能容忍的。為反而反,將個人、小團體利益凌駕在民眾福祉之上,阻礙香港正常發展,絕對是不正常的議政現象。不修改議事規則,不足以解決議會亂象的弊端,更有礙香港的經濟社會正常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修改議事規則外,尚看不到有其他更好辦法。
解決議會亂象唯一辦法
事實上,一些外國議會都有法例和規則處罰議會的拉布亂象。美國參議院有相關議事規則防止議員演說與議案無關的內容,只要有五分之三的議員在記名投票支持下,就可終止發動拉布議員的發言。而在德國,議員一旦違反《議事規則》或破壞議會尊嚴,聯邦議院議長有權對相關議員罰款,乃至將嚴重違規議員驅離議事廳及相關會議,而涉事議員也有被褫奪議員資格的可能。
對於議員癱瘓立會、阻礙民生法案通過、阻礙政府正常施政和經濟社會順暢發展,民眾早已怨聲載道,忍無可忍。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已經成為香港社會的主流共識。早一天修改,香港發展的羈絆會少一些,社會整體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正如不少市民和輿論所說,這一場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之戰,香港的確輸不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