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影像輔助診斷中國醫療進AI時代

時間:2017-11-30 03:16:15來源:大公網

  圖: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醫學機器人—「智醫助理」受訪者提供

  近日在中國國家醫師資格測試中,來自科大訊飛的獨特「醫師」─「智醫助理」引起眾人關注。它剛剛以高分通過2017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評測,是全球首個通過國家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的智能醫學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廣泛與醫療產業相結合,除了科大訊飛,內地諸多AI(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企業已瞄準了將AI算法應用到傳統醫學領域。/大公報記者何花深圳報道

  AI將再一次改變人們的生活,人工智能技術在影像輔助診斷、藥物挖掘、營養學、生物技術、急救室及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健康、可穿戴設備等諸多領域為人類醫療帶來變革。

  智醫助理將輔助臨床診療

  由科大訊飛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智醫助理」,擁有比較完備的醫學知識體系,並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自主學習和運用醫學知識解決醫學相關問題的能力。考試中全程錄像,在考場內斷網、無信號,監考員和公證員的監督下完成了考試,並最終以456分的成績,超過臨床執業醫師合格線(360分)。

  下一步,「智醫助理」機器人將致力於輔助醫生進行臨床診療,成為醫生臨床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並走入醫院、社區、家庭等環境為病人服務。未來「智醫助理」機器人的相關技術成果還將應用在醫學教育、規範化培訓、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等方面。

  在傳統醫學領域上,記者了解到,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的應用領域已包括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藥物挖掘、營養學、生物技術、急救室/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健康、可穿戴設備、風險管理和病理學等。其中應用最多的是AI影像輔助診斷。

  深圳麥迪普科技(MediSense)創始人、深圳大學教授沈琳琳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中透露,影像輔助診斷的主要技術原理主要分為兩部分: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首先計算機將對搜集到的圖像進行預處理、分割、匹配判斷和特徵提取一系列的操作,隨後進行深度學習,從患者病歷庫以及其他醫療數據庫搜索數據,最終提供診斷建議。目前來說影像輔助診斷的準確率較精準,相較於放射醫師,對臨床結節或肺癌診斷的準確率高出50%,可以檢測整個X光片面積0.01%的細微骨折。借助人工智能算法,醫師看片的診斷效率也將至少翻倍。醫院在雲平台的支持下可建立多元數據庫,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

  助醫師診斷效率翻倍

  記者了解到,MediSense項目目前的研發成果中,已經有兩個算法應用於臨床醫學的輔助診斷,即使用顯微鏡診斷細胞是否存在癌變以及肺部X光診斷。此外,糖網病的眼底閱片、宮頸癌液基薄層細胞學(tct)細胞閱片算法也已經成型,目前正在使用大量的數據在測試。不久後也有望在醫學診斷中應用。

  此外,科大訊飛等AI企業亦有將語音識別功能應用於醫生寫病歷,將醫生從繁重的醫學文書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醫學文書工作效率和病歷質量。所有的醫學病例數據集合成為大數據「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平台」,將大醫院、基層醫院、體檢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聯網,數據分享幫助診斷的同時,也可以彌補部分偏遠地區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缺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