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
黎巴嫩裔美國學者塔雷伯在2007年出版的著作《黑天鵝》中,首次提出黑天鵝效應。所謂「黑天鵝」是指「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又發生」的事件。
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當時歐洲人認為天鵝只有白色。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塔雷伯借用這個典故把「影響巨大」、「難以預知」且「罕見」的事件稱為「黑天鵝」。美國911恐襲、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就是典型的「黑天鵝」事件。
「灰犀牛」
「灰犀牛」概念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渥克於2013年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提出。她認為「灰犀牛」就是「概率極大」、「衝擊力極強」卻「被忽視」的風險。「灰犀牛」不是隨機的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預警和明顯徵兆之後爆發出來的,而且極具破壞力。
一個忽視「灰犀牛」的典型例子,就是曾經稱霸全球的菲林公司柯達(Kodak)忽視數碼攝影「不可阻擋」的潮流,結果錯失了在新技術領域脫穎而出的機會。而過去環球多次金融危機多為「灰犀牛」,如過高槓桿,市場存在泡沫等,最終引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