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醫管局推「夥伴計劃」 助非本地醫生適應生活

時間:2025-07-19 05:01:30來源:大公报

  圖:醫管局新界西醫院聯網去年4月推出「夥伴計劃」,為新來港醫生配對現職員工成為夥伴,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援。圖為參與計劃的三位醫生Dr Moe Thiha SWE(左)、吳鋒奇(中)及陳壯源。\大公報記者易曉彤攝

  【大公報訊】記者易曉彤報道:香港醫護人手短缺,醫管局近年從各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為協助新來港醫生盡快適應,新界西醫院聯網去年4月推出「夥伴計劃」,為新來港醫生配對現職員工成為夥伴,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援。目前新界西醫院聯網共有4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任職,超過一半參與計劃,反應良好。

  有參與計劃的新來港醫生表示,剛來港時十分焦慮,但在夥伴的協助下熟悉工作流程,找到合適居所等,形容得到的是超乎預期,來港兩個月已經安定下來。

  租屋升學開戶口 支援範疇廣

  政府近年擴闊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途徑,積極招聘環球醫療人才加入公營醫療系統。夥伴計劃策劃人之一的新界西醫院聯網顧問醫生(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吳鋒奇表示,2023年10月起香港非本地培訓醫生增多,不僅覆蓋各年資層次,來源國家也更為多元,不少人還面臨拖家帶口的定居壓力。於是上年4月設立夥伴計劃,幫助非本地醫生更好適應新環境。

  夥伴計劃團隊由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等不同職系員工自願組成。若非本地培訓醫生有意參加計劃,團隊會因應其背景配對夥伴,在他們到港前,本地夥伴會通過線上溝通,支援他們處理住屋租賃、子女升學、銀行開戶等難題;正式任職前,會安排短期臨床觀摩,幫助熟悉醫院環境與文化;到任後會持續提供工作上的支援。

  吳鋒奇說,配對夥伴不局限於同一專科,若新來港醫生只會英文,會優先為其配對英文流利的本地夥伴;若有醫生有住屋、幫孩子找學校等需求,團隊就會配對有相關經驗的同事提供支援。現時新界西醫院聯網共有18名中長期在職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和9位大灣區交流醫生接受過夥伴計劃服務。

  「香港有很優質醫療服務」

  新界西醫院聯網駐院醫生(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陳壯源今年2月來港工作,此前已在內地有近17年的臨床麻醉科經驗。他說,來港工作因香港有很優質、很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期望在港實現職業理想。他曾在2016年來港短時間工作,但今次來港仍面對頗多挑戰,「香港和內地的醫療系統差異大,醫學英文詞彙、文書簡寫都要重新學習,剛到時只能住酒店,面對陌生環境壓力大到焦慮」。

  夥伴計劃為陳壯源提供了不少幫助,他說,工作上有經驗的同事帶他熟悉流程;生活上為小朋友的學校申請、住處選擇等提供了很多指引,令他可以在短短兩個月內,工作和生活都安定下來,「覺得在這裏工作很開心」。他亦提到對香港同事的欽佩,認為年輕醫生雖然資歷淺,但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讓他覺得在新環境中,自己也要不斷學習適應,提升自己。現時他亦開始幫助從北京新來港的醫生。

  來自緬甸的Dr Moe Thiha SWE,2021年疫情期間來港任職,現為新界西醫院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駐院醫生。因初來港時獲資深同事幫忙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瑣事,故加入夥伴計劃,希望回饋其他人。他曾幫助一名印度來港的醫生,在該醫生到港前就反覆溝通,例如提醒他拿到身份證後盡快辦理銀行開戶、辦理本地手機卡,並分享自己租房經驗等,他希望新來港同事能盡快適應香港生活,更好為病人服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