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共59次提到「創新」,並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國家科技創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科技公司如騰訊、百度、共享科技等等在全球佔據重要位置。2017年全球十大超級計算機排行榜,中國的太湖之光、天河二號居榜首和榜二。當今,國家在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上居世界第二,研發隊伍規模世界第一。十九大推進國家創新的力度只會更大。
十九大報告亦展現了將香港更為緊密地納入國家整體發展的決心與信心,報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香港要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將自己所長投入到國家發展的大格局當中,是值得每一個香港人深思的問題。
我認為,香港既有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優勢,應在創新科技方面與大灣區聯手合作,優勢互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其中提及「創新」二字共63次,又提到「研發是創科之源,將研發成果商品化,發展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就能為香港創富、為市民特別是青年人提供優質的工作,同時支持創新創業」。可見特區政府對創新的重視。
事實上,香港在多個領域上的科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屢獲殊榮。在今年5月舉行的,被稱為全世界三大發明展之一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香港囊括了51個發明獎項,包括6項特別大獎、34面金牌。然而,香港過去大部分科研的成果最終都沒有做到商品化、量產化,沒法令這些成果惠及相關行業和普羅大眾。例如在紡織業方面,世界第一台無水印染機便是由香港發明的,卻由泰國企業搶先成功研發,將此用於大量生產布料的技術。
癥結在於香港自設的框框。科研工作要投放大量資源,風險相當高,個人或個別企業難以獨自承擔,必須有政府的支持。加上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工廠亦幾乎已全部遷走,政府資助又不能隨香港企業走出去。種種掣肘之下,難以在本土實現科研成果商品化、量產化。
接連香港的大灣區正好具備條件彌補香港的不足。希望特區和內地「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部門盡快制訂機制,使得從研發、商品化到在市場推廣,能做到真正跨地域的無縫連接,緊密聯繫,按各自的優勢分工,兩地政府相關的扶持政策和資助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雙向互通,實實在在地融合在一起。
若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創新科研做得好,經濟更活躍,更可作為兩岸科研開發和市場化合作的參考範例。台灣在漁農業、紡織業、電子業等範疇的科研,以至工廠管理、文創等等,都有很好的基礎,但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內地有廣闊的市場,合作是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是兩岸人民最大的福祉。
中聯辦王志民主任近日談到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視察香港時,有關「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的重要論述。香港把握十九大機遇,發展創新科技共建大灣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落實和實踐好「一國兩制」,正當其時!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