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發揮香港優勢 提升大灣區合作高度/陸劍寶

時間:2017-11-23 03:15:43來源:大公網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未出,但三地高校及智庫對此的研討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綜觀香港在整個大灣區城市中最大的優勢,就是金融國際性、基礎研究厚實性、專業服務成熟性和社會管理模式的先進性。香港應重點發揮這些優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的經濟合作。

  打造「一國兩制」背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金融圈

  在「深港通」基礎上,積極申請「債券通」試點。深港共同優化「深港通」機制,積極推動RQFII、QFII、QDII等跨境投資業務發展,豐富跨境交易的品種。鼓勵廣東地區金融機構參與內地和香港基金互認的安排,增強兩地資本市場的互通互聯。爭取深港版「債券通」率先落戶前海自貿試驗區,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廣東企業到香港上市和發行人民幣債券。繼續鼓勵香港與廣東金融機構雙向開放。

  鼓勵廣東企業利用香港作為投資融資平台,為廣東製造業「走出去」投資併購提供投融資服務,促進粵港澳企業合作參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區專案建設。

  支持廣東企業在港澳地區成立企業財產管理中心,加強企業在「走出去」中的業務流動資金管理和匯率風險管理。支持粵港澳三地金融同業之間開展境內個人境外投資。重點關注科技創新金融體系的構建。依託深圳科技創新產業和香港金融產業,加強「科技+金融」的合作創新。促進粵港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發展,探索兩地非現金支付工具跨境使用和結算;支持深港兩地科技金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為其提供平台、資金、稅收等政策支持。

  推進「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合作

  香港要轉變科技創新發展觀,從重視基礎研究轉變為重視應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轉化。香港基礎研究成果卓越,在港多所高校多個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均達到領導全球的水準。但是,香港在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產品製造環節一直缺失。對比之,深圳科技創新能力發展迅猛,企業的應用研究成果卓越,並湧現出世界級的知名科創企業。

  但是,深圳本土科研型高校缺乏,基礎研究是短板。兩地應對科技資源進行調查、整合和互補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以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落馬洲河套區為平台,着力發展和完善廣、莞、深、港四地的科技創新產業鏈。作為香港促進科創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香港科技園公司將成立附屬公司,專門負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上蓋建設和運營。園區重點發展香港最具優勢的基礎研究和文化創意產業。然而,香港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不能脫離廣東東岸單幹,創新及科技局要與廣州、東莞和深圳相關的科技管理部門一起合作,研究制定能為四地先進製造業和科技產業合作提供平台和創新環境的合作機制和配套政策。因此,需協同打造深港創科合作新平台,建設基於一河兩岸的國際級科技創新產業帶。

  大灣區專業服務業要樹立「香港標準」

  利用香港專業服務業的國際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競爭優勢,落實香港地區「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支持香港地區專業服務業界向廣東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輸出專業服務。

  香港方面,要基於金融、貿易、物流、律師會計廣告、醫療、教育等行業優勢,進一步培育和引進專業人才,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高地,為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製造業轉型升級和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在行業合作方面,首先要推進粵港澳專案投資和商業爭議協調機制,鼓勵廣東企業利用香港作為亞太區主要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優勢,以香港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涉及投資和商業糾紛的中立第三地。探討CEPA框架下律師、會計、建築三大專業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在廣東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力爭在前海、南沙和橫琴衍生一批具有國際化質素的生產性服務業機構。

  灣區內試點香港先進的社會管理模式

  在前海推行土地開發的「香港模式」經驗上,在社會管理模式上嘗試引進香港的社會治理制度,引導部分香港投資者和創業團隊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為香港部分年輕人提供上流機會和改變傳統的地域性事業觀。在落馬洲河套附近建設深港科技人才生活社區,建設相容兩種社會管理方式的「示範性社區」。南沙要繼續大力推進粵港深度合作園區的建設,在取得雙方利益平衡的基礎上,大膽放開,讓香港運營成熟和誠信度高的大地產商和社會服務中介在劃定的區域內推行「香港社會管理模式」,令其成為南沙的「小香港」。

  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兩岸三地青年人才集聚高地

  廣東自貿試驗區為了回應國家「雙創」政策和支持港澳青年事業發展,分別在三大片區設立了港澳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並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仍需要提升三大基地的實質性效果。香港特區政府和廣東地方政府要加大對香港年輕畢業生到大灣區投資或工作的優惠,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強新區的人才吸引力和植根性。

  其次,應對粵港澳三地有潛質的中小新創企業予以政府聯合創業基金支持。包括在現有自貿試驗區稅收減免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免;對基礎研發和應用型成果轉化進行財政補貼評級制度設計;對一些在高交會成交簽約或獲得國際性科技獎項的專案進行分級獎勵;優化和整合各類創業基金的實際用途,監督每一筆資金的使用去向,要讓基金落到企業和個人,要讓粵港澳三地青年創業有「政策獲得感」。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博士後、副研究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