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獨」勢力被遏制,但絕不能輕視「港獨」暗流。事實上,「港獨」勢力正從「明獨」走向「暗獨」。從年輕人的街頭勇武盲動走向學術界構建理論基礎。在陳文敏、張達明、戴耀廷、鍾建華等人已經名聲掃地之際,學術圈中的「港獨」勢力也更新換代。一批年輕學人打着學術研究的口號,「擦邊球」式地主張「港獨」。最近幾年冒起得很快的「香港革新論」幾名成員就是一例。
「香港革新派」是以教大香港研究學院副總監方志恆為核心,集合「年輕學人」形成的勢力。他們多以《蘋果日報》為輿論基地;同時也在「香港研究學院」定期舉辦研討會,討論與「本土」、「獨立」有關的議題;此外,這些學人還推動在國際學術界發表傾向「港獨」的文章,也出版有《香港革新論》與《香港革新論Ⅱ》兩本論文集。他們號稱主張以「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為綱領,建構在「民主回歸論」和「獨立建國論」以外,香港前途的「第三種想像」。但實際上,用「革新派」的話來說,是要在香港推動「民間自治力量」,為未來變化「做好理論準備」。
以「自決」為幌子掩飾意圖
二○一六年,「革新派」發表的《香港前途決議文》可謂「港獨」綱領性的文件。它先是質疑《中英聯合聲明》與《基本法》,雖然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兩部重要文件的合法性,但認為因為它們都「沒有得到香港人民的民主授權」,所以都沒有合理性。於是,只有修改《基本法》的「不合理的條文」才可「永續自治」。而在如何修改《基本法》的問題上,他們主張所謂「內部自決」,認為「二○四七年後香港的政治地位,必須經由香港人民透過有充分民主授權,以及有約束力的機制,自行決定」。
所謂香港的政治地位,必然是指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主權國家中的一個地區,其地位可以由該地區的人自行決定。因此,所謂「內部自決」,無非就是在「自決」上再安上一層掩耳盜鈴的面紗。
如果說《香港革新論》的「港獨」色彩還不太濃厚,那麼新出版的《香港革新論Ⅱ》就愈發不加掩飾。它把中央與香港的關係,放在所謂「中心─邊陲框架」下審視,卻完全漠視了香港在被割讓給英國之前,長期一直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勉強放在這種框架下考慮,也不得不承認,廣東才是這種邊陲,而香港本身根本沒有異於廣東其他地區的特徵。《革新論Ⅱ》中考察了七個所謂邊陲地區:魁北克、奧蘭群島、格陵蘭、南提洛爾、諾福克島、蘇格蘭和加泰羅尼亞,企圖從中發掘出香港「自治」的依據與實踐途徑。但這些地區無論從文化、語言、歷史淵源,都與母國大異其趣,根本無法與香港類比。以此鼓吹香港擁有「自治權力」又豈能恰當?
「革新派」又鼓吹通過「自治網絡」,主張團結之本土政治運動,特別是通過「非暴力抗爭——包括議會抗爭、佔領、抵制、罷工、罷課、罷市」等方法,凝聚大多數香港人民的認同,建構和鞏固「香港主體意識」,「對內能有效連結公民社會和議會政黨、對外能代表香港人與北京談判之政治行動主體」。這種所謂「溫和」的主張,非但不見得比戴耀廷等人鼓吹「愛與和平」更溫和,還加上「罷工罷市」等激進手段,程度上還更嚴重了。至於他們設想的「對外能代表香港人與北京談判」,既拋開香港政府與立法機關而自居「代表香港人」,又先把中央看做「對等」的談判對象,簡直是不知所謂。
「革新派」等並非唯一暗中打擦邊球鼓吹「港獨」的學術界勢力。比如曾任中大通識教育部的領袖課程副主任的梁啟智,最近就出版了《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大公報》曾有報道分析「猶如『港獨』教學」。「港獨」勢力在台灣學術界也有相當根基。除了台灣本土的學術界人士外,香港籍的研究人員也不乏「港獨」支持者。明撐「港獨」的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梁文韜由於立場太過鮮明,在香港無法在主流傳媒立足,但不時在香港各大學開設講座。
「台獨」勢力入侵香港學界
暗撐「港獨」的更值得警惕,如「中研院」研究員林泉忠,一直研究「沖繩、台灣、香港」的「國家認同問題」,長期宣傳台灣與香港年輕人「天然獨」,在香港甚至大陸的媒體與學界都有一定市場。最近他出版《誰是中國人——透視台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新書。在書的封面上打出「三十四歲以下的香港青年只有百分之四點三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聳人聽聞的廣告詞。其實這個數據出自一份本來就偏頗的調查報告,其中又把「既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又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約百分之六十四的三十四歲以下香港青年視為不見,於是得出這個嘩眾取寵的數字。從這種極不嚴謹的處理方法中已可知該書鼓吹「港獨」之意。
「革新派」號召香港與「海外港人」組成網絡,在國際上推動「港獨」,最近也有「成果」。在美加與英國都有這種組織的勢力運作。幾個月前黃之鋒等在美加大學「巡迴演講」就有賴在紐約與多倫多的海外港人網絡的張羅。十一國慶期間,公民黨楊岳橋、人民力量陳志全、朱凱迪等議員在倫敦參加《消失中的香港:北京以外的視角》論壇,「唱衰香港」,就是由一個叫D4HK(Democracy for Hong Kong)的海外港人組織所主辦。一年前,朱凱迪到倫敦「調查」梁君彥的放棄英國國籍問題也有賴這個組織安排。這些舉動雖然無法撼動中國對香港的主權,但卻有相當的破壞力,貶損了香港的國際形象,為香港發展投下陰影,絕對不可輕視。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