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展開國情教育的契機\楊堅

時間:2017-11-06 03:15:41來源:大公網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說:「我們堅持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對此,香港一家媒體刊登一則評論稱,香港居民未必願意「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的確,香港有這一類居民存在,其中,有些人至今沒有申領「回鄉證」,意味着他們不僅不願意「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甚至不願意踏足內地。

  但是,香港不是由這部分香港居民來代表的。代表香港的是大多數香港居民,他們中間即使仍有些人不願意承認中國人,但是,他們明白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亦即是說,香港大多數居民承認香港的命運是同中國息息相關的。

  習近平了解香港現實情況,他在十九大報告中的這段話是一個長句,在「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之前,是講堅持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發展壯大愛國愛港力量、增強香港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可見,是愛國愛港的香港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是要引導和幫助那些對國家仍持有偏見或成見的香港居民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進而,樹立「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的觀念。

  香港一部分居民不願意認同國家,原因不簡單,但是,與特區成立二十年來國情教育做得不夠分不開。十九大報告是一份難得的國情教材,在香港全面宣講十九大報告,是展開國情教育一個難得的契機。下列若干方面,就值得在香港社會展開來講。

  (一)從一八四○年以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九十六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理解這段論述,堅持以事實為依據,緊扣歷史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不怕爭論,歡迎辯論,建制派、尤其愛國愛港中堅力量必須敢於同「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展開正面交鋒。

  (二)從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開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理解這段論述,不僅要擺事實,而且要提升至理論層面。就中國國內而言,貫穿着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互不否定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的思想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就中國對外關係而言,體現了既堅持和平發展,又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世界秩序觀。二者相綜合,才能以十九大為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基本特徵、社會主要矛盾和戰略步驟

  理論這部分內容,還需要了解人類近現代史,了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知識。不能因為香港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就不問西方世界已陷於空前全面深刻的危機,就排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和到本世紀中葉的戰略步驟,需要結合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的「三分走」戰略以及中共十六大的進一步完善。

  (四)「一國兩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地位和作用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包括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香港居民必須領會,這是未來三十年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指引。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