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鹽鹼地上的燕麥經濟

時間:2017-10-26 03:16:10來源:大公網

  青山綠水可以變成金山銀山,鹽鹼地上也能長出新莊稼。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院長任長忠介紹:「這裏是我們的洮兒河燕麥良種繁育及示範推廣基地,大概有70多公頃,現在每公頃能收割燕麥籽粒3000-4000公斤。」

  吉林省被譽為「天下糧倉」,農業一直以來都是其經濟支柱之一。然而就在這片富庶的黑土地上,還有一片大約百萬公頃的鹽鹼帶,橫跨在吉林西部,而白城地區便佔了吉林省鹽鹼地總面積一半以上。為了把「白色」變「綠色」,吉林省在西部大力發展燕麥經濟,籌建總佔地10平方公里的中加燕麥產業園。

  據了解,中加燕麥產業園以燕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加工、儲運、展銷為核心,從燕麥核心產業鏈延伸到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精準扶貧、中低產田提升、鹽鹼地改造,再到現代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集約化養殖、精深加工、優質精飼料、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梯次推進的產業互補型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其中,僅中加燕麥國際產業園一期建設項目中50萬噸燕麥啤酒等十大燕麥加工系列、四大功能區就佔地約4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下同),年產值可達300億元,由產業園帶動的產業鏈條,年產值可超千億元。

  「燕麥是國內外公認的營養保健食品,可加工為燕麥米、燕麥麵粉、燕麥麵條、燕麥酒等多種產品,並且是優質的飼草,可謂是『糧、經、飼』三用作物;此外,白城燕麥高產、抗病、抗旱、耐乾旱,並且適應能力強,不但能夠在肥力瘠薄的土地上生長,還能降低土地中的含鹽量,從而讓鹽鹼地一步步變良田,達到生態修復的作用。」任長忠如是說。

  他表示,目前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在白城租用了260餘公頃的鹽鹼地,用於燕麥育種試驗。通過多年的試驗,最終篩選出19個燕麥新品種,並且開創了「一飼兩草模式」、「一糧兩草模式」、「兩季雙熟模式」和「糧草模式」,不但推動了燕麥栽培模式創新,還大幅度提高了種植燕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

(之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